一頭黑色長髮,五官秀氣、身材瘦削的甜美中國女演員,搖身一變,成為金髮碧眼的火辣歐美女生。這種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經由AI換聲換臉技術的加持,已經在短劇裡頻繁出現。
隨著國內監管紅線收緊,題材重複飽和、行業加速內卷,不少短劇廠商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AI則為他們打開了以低成本獲得高回報的新思路——將華人演員的面孔替換為外國演員的模樣。
在國內製作一部短劇,成本通常在50萬元到70萬元之間。而在海外,這一數值往往需要100萬元到150萬元左右,高出兩倍甚至更多。
短劇概念的爆火,也讓演員的片酬水漲船高。易點天下社媒營銷經理李佩玉告訴介面新聞記者,國內演員主要集中在西安、成都、杭州這三地。當某一部劇走紅後,不僅演員身價提升,檔期也變得更緊張,製作方要麼選擇等待,要麼給出更高的片酬。
而在國外,雖然演員資源多,但他們對於短劇模式認知尚淺,需要服務商進一步去談。
已經有一些公司開始嚐鮮了,主要有兩類,一種是行業頭部的大出版方,還有一種是單純追求短劇熱度的工作室或個人。前者不差錢,不排斥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放一些預算去嘗試。後者則對質量要求不高,能趕熱度、降成本最重要。
AI儼然成為賭桌上一個誘人的籌碼,製作方僅需投入幾十萬製作成本,便有機率撬動數千萬的資金迴流。
然而真實情況是,業內尚未出現因使用AI而爆火的標杆性案例,AI換臉換聲的技術也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更重要的是,國內短劇也不太符合外國觀眾的“口味”。比如歐美對“狼人”、“吸血鬼”、“先婚後愛”等型別的題材更感興趣,國內或中東觀眾偏愛的“草根逆襲”、“虐戀”、“贅婿”戲碼則很難吸引他們。
“歐美觀眾很難理解,為什麼男生入贅到女生家裡就會受到羞辱。”鄧庭豪說。
也因此,AI參與短劇製作仍處於試探階段,願意真正大舉投入的公司仍是少數。
上述影視公司員工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內80%的AI服務應用在配音翻譯上,AI換臉只能做到短劇數量上的支撐。如果內容或演員出現問題,他們更願意把影片直接下架,因為短劇相對來說投入比較少,不像電視劇那樣動輒數千萬。
現在看來,一些服務商打出“用AI拍出海短劇,可月入百萬”的廣告詞,更多隻是一個噱頭。想要完全用AI替代真人演員,仍需等待技術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