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
hello,你好呀,我是新奕,見字如面,今天還好嗎?
《繁花》落幕,和平飯店的寶總胡歌,一如當年江左盟的梅宗主,蕩氣迴腸地在人間大鬧一場,然後轉身。
僅留下一個韻味悠長的背影,便在光影裡,徹底消逝了。
讓人心裡,頗多的意難平,也頗多的遺憾。
導演王家衛曾對媒體說過,遇見金宇澄的《繁花》原著,於他:
“不是一見鍾情,而是一見如故。”
怎麼講呢?
媒體說,10年前,剛剛獲得原著作改編權之後,他親口對金宇澄說的一句話,為此做過註解:
“感覺您這部小說,寫的就是我哥哥和姐姐的故事。”
可是你發覺了沒?
追著看劇版《繁花》,有一個很奇特也很無解的細節,我們從頭到尾完全都沒有看到,導演甚至吝嗇地連旁白提示也無,那就是:
劇中的阿寶,為什麼只有師友,卻自始至終都沒有至親的家人露面?
能認識並找到爺叔那樣的人,他背後的家族顯然也不簡單,若是拍出來,那不是更香嗎?
那個只活在阿寶嘴裡的香港哥哥,若能露一面,情形又會怎樣呢?
本篇,就帶著這些疑問,講講金宇宸原著中,阿寶那些既讓人驚奇又令人噓唏的家世。
以及,魔鬼王家衛不敢拍亦無法拍的真相。
在金宇澄的筆下,原著《繁花》裡,阿寶出生於上海思南路的一個大家族,家人其實很多。
追根溯源,先說說他的老祖父。
在那一段抄家、清算、破四舊的動盪風潮到來之前,阿寶的祖父,像個鎮宅的老太爺一般,一直生活在思南路的一棟大宅子裡。
宅子是三開間的。
開間是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一種叫法,指的是兩根柱子之間,相當於今天磚瓦結構的房子裡那個牆和牆之間吧。
在古代,宅子的建構規模和居住人群,是按九、七、五、三分等級的,基本沒有偶數型。
九開間是皇室專用的超級豪宅,比如故宮的太和殿、乾清宮。七開間,為皇親貴胄和受封了爵位的朝廷命官獨享的。
五開間,是朝廷一般官員以及地方要員專用的,宅子一般計劃有正門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寢室兩重各五間。
可參照的類似現例,大概就是《紅樓夢》的建築原型,北京恭王府。
另外,據說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家族的宗祠,也是這種樣式。
三開間呢,一般都是王公、貴族以及商賈豪門的府邸。
這種宅子,結構一般由前廳、中堂和後堂各七間組成,大門上有金漆獸面的錫環,顏色大都是硃紅色那種。
我們今天最常見的,就是農村鄉間正在興起的那種,在三間大瓦房基礎上蓋起來的三層別墅,或者叫三層小洋房。
總之,這個小小的建築常識,大抵是這樣的,我不是專業搞建築的,中間或許還有很多講的不細緻不精準的地方。
我覺得沒關係,無關大礙,主要是以此為參照,從居住的宅子上,我們可以比較直觀地知道一個基本事實:
阿寶的祖父,是超級富豪,有多豪呢?
宅子中,三代同堂,家裡有專門的汽車間,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車庫吧。此外,還有專門的花園房,工人房、傭人房等主宅之內的附屬建築。
電視劇《家》看過吧?
從他家門裡進去,內裡的富庶程度,和《家》中的高覺民他們家差不多。
由此可見,這位祖父的祖上,也是相當的有些來頭的——祖父本身就是個富n代。
“每個人再努力,也是跟血統的,基本改不過來。”
說完了祖父的宅子,再說說祖父的汽車——黑色奧斯丁,一九六零年代的哦。
奧斯丁汽車是產自英國的一種小轎車,我們在很多的民國劇中都見過,是很多豪門當時的出行標配。
可阿寶的祖父不是生活在民國,而是上海灘的一九六零年代,要知道那個時候的中國,正風雲迭起,內陸很多城市的民間饑荒都已經開始了。
能在那樣的時代,保有這樣氣派豪橫的生活,一般的富有程度哪能呢?其身後的家產和社會資源,就更是產毋庸多說了。
原著中,有兩個細節是這樣描述的,一個是說老人家的經濟開銷:
“祖父已經老了,原有幾家大廠,公私合營,無啥可做,等於做寓公,出頭露面,比如工商聯開會學習,讓大伯出面。每月有定息,一大家子開銷,根本用不完。”
另一個,說的是大饑荒時期,他家真實的生活標準:
“近幾年食品緊張,表面上響應計劃配給政策,按月使用票證,買來黑麵粉,六穀粉,山芋,讓大腳孃姨燒一鍋菜粥,南瓜麵疙瘩湯,擺一種姿勢。”
“兩個伯母,輪流用煤氣烤箱......做各種小麵包、純蛋糕、烤雞胸肉、咖哩卷、培根煎雞蛋,自作‘清色拉’。這棟大房子,每週消耗的雞鴨魚肉蛋品等等,是黑市最緊俏物資。”
很誇張吧?
我父母是大饑荒年代逃命出來的苦孩子,我記得我爸說過,那個時候,找不到糧食吃,肚子餓到實在忍不住時,為了活下來,大人們甚至狠心地讓小孩子啃著吃過樹皮。
還有更糟糕的,就是吃觀音土吧。
這些難以想象的饑饉,我們也只在電影《1942》裡。
可是你看,同樣生活在那個年代,饑荒對阿寶的祖父和他的家族來說,有影響嗎?完全沒有啊!
我們得承認,王家衛確實很有腦子,這,能拍嗎?
金宇澄說,他的原著《繁花》講的是市井男女的城市生活,和他們經歷的種種苦難,以及各自後來的人生變故。
僅從阿寶祖父的居住和日常生活來看,我覺得金宇宸和王家衛一樣,說話和拍劇,都是影影綽綽,只說一半。
實際上,阿寶家族的豪橫程度,還有一個維度,就是他家的海外資源的豐裕,以及社會流通的暢順程度。
這個,不是我們無法想象,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樣想象。
比如書中說,1960年,阿寶在思南路的祖父家裡,就已經有了一臺蘇聯電子管電視機,有了故障,還有專門上門維修的青年。
後來,住在同一棟宅子裡的大伯和叔叔,為了不受祖父的操縱,還各自給自己家買了一架落地十四燈的收音機,聽國際節目。
如此還不夠,他家的海外親戚,還不間斷地郵寄各種食品到上海,比如富強粉、通心粉、茄汁肉醬、聽裝的豬油、咖啡、可可、煉乳等等。
要知道,中國真正開始普及電視機,是在1980年代中後期了,上海可能是最早的,但那也是1980年前後了。
阿寶的祖父,早20年就用上了我們的祖輩20年後才聽說的物件,這是什麼概念?
哈哈哈哈哈哈......王家衛導演要是拍了這個,估量劇版《繁花》一出來就要被打吧?
好吧,說實話,有這樣巨豪的祖父,和這樣的巨橫的資源,以及這樣根深的經商基因,阿寶不從商,還真的很說不過去。
對吧?
可爺叔說過,大暑之後,就是大寒,人不可能一直都吃上風的,家族也一樣。
因為時代的原因,阿寶家族的富庶風,從阿寶的父輩開始,有了基因分化,或者說是變異吧,最主要的一個,就是阿寶的爸爸。
祖父是守著祖業經商的,及至阿寶爸爸成年,他卻像林覺民那樣,不僅厭惡家裡的優渥生活,甚至連自己大資本家出身這個身世都厭惡。
年輕的時候,青年人對家族的抵抗或反叛,其實大體就兩種:要麼玩逃離,要麼玩消逝。這基本不分時代,哪個事情都一樣。
阿寶的爸爸,挑選的是前一種,逃離家族。
這個,作為讀者,其實我們無從考證。
僅以書中故事記錄為據吧,說說阿寶的爸爸,以及他的大伯、叔叔以及小姨,這些祖父之下的父輩們。
剛剛說了,他爸爸是逃離家族,其實他爸爸的其他幾個兄弟姐妹,也是逃離家族的,只不過每個人逃離的方式,不大一樣。
阿寶爸爸是堅定跟家族劃清了界限,一頭扎進了當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後來在香港娶了阿寶的母親——浙江一個地主家的小姐為妻,生下阿寶的哥哥後,又很快返回了內地。
那個哥哥,他父母沒有養,送了人,所以不管是書中,還是劇中,阿寶的哥哥都只有一個棲居地,也就是香港。
這是阿寶人生的伏筆,也算是他父母人生後來的福報吧。
阿寶爸爸重返內地後的人生,沒有詳細的記錄,只有兩件事,書中說的特別詳細。
一件,是大風潮過去,阿寶的哥哥攜妻從香港來上海,想把阿寶帶去香港,和自己一起做非洲的外貿生意,阿寶爸爸堅決反對。
一件,是阿寶和雪芝戀愛後,雪芝的五個哥哥姐姐一起到阿寶家勞動的地方吵鬧,逼問阿寶爸爸為什麼讓那樣的兒子與他家女兒戀愛。
阿寶爸爸不僅不退讓,還教育對方說,讀書能改變命運,鬧劇結束,他還很明確地支援阿寶跟雪芝一起。
其他的方面,只能一些隻言片語可以推斷,他當時回來,從事的,或者說他去香港從事的,就是《埋伏》中餘則成那樣的秘密工作。
這個,大家懂的都懂吧?
因為從事過秘密工作,所以後來,遭遇抄家、清算、破四舊那場風潮時,阿寶爸爸便經歷了各種極端的考察。
其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書中記錄的——沒完沒了的深夜寫材料。
以至於,後來整個風潮過去,阿寶爸爸仍對過往心有餘悸,並因此堅決反對阿寶經商,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總之,因為過去那段特別經歷,阿寶爸爸後來被下放到了一個叫做‘兩萬戶’的地方去改造了,阿寶的少年,就是在那裡度過的。
後來他和雪芝分手,也是因為那裡。
阿寶的大伯,類似於《大宅門》裡的三爺,也就是白穎宇。用上海話講,那是個妥妥的上海小開:
“天天跑書場,吃大餐,喝老酒,不愛讀書,
阿寶的小姑姑,跟一個姓黃的工程師結婚了,後來因為幫朋友儲存一個皮箱,在風潮中被破四舊小組清算,為了留在上海,夫婦倆被迫離婚。
阿寶母親唯一的妹妹,也就是阿寶的小姨,先後嫁了兩任丈夫,結果都不好,後來風潮來臨,實在沒法兒過日子了,便厚著臉皮跟阿寶他們一家一起生活。
阿寶的小叔,書中沒有更多記錄,至於他具體做什麼,人怎麼樣,就不大清楚了。
阿寶家族後來的結局,是這樣的:
大伯一家被遷到提籃橋石庫門,每月領29.3元;祖父和阿寶的小姨一起,被遷到了閘北鴻興路,每月領84元。
小叔叔一家,則搬到了閘北的亭子間,每月68領元。
所有費用,都是政府發的。阿寶爸爸跟家裡決裂了,所以單獨不算在家族內。
再後來風潮過去,祖父的三開間大宅被歸還,可大伯卻自私地不顧父子及兄弟姐妹的情分,將宅子戶主霸佔了去。
如此還不算,所有住進那棟老宅的兄弟姐妹,還得算生活費,後來阿寶小姨說要上法庭說理,大伯才同意讓一家人免費住。
再後來的後來,一切風浪過去,阿寶爸爸被安排了工作後,拜託阿寶去拜訪了一個人,就是他曾經的老師。
這個人是個厲害人,據說被關了有20年之久,重獲新生後,職級相當高。
劇版《繁花》中,幫李李找香港廚師時,爺叔拜訪過一個級別很高的人,那個大概就是王家衛導演從書中摘取的原型吧。
算是一種暗喻——爺叔能成事,除了他自身的專業能力,背後主要依靠的,本質上其實還是舊關係舊人脈。
如此看看,是不是也就理解了王家衛導演的拍照方法?
很多東西,他不敢拍,其實也無法拍,讓阿寶沒有至親的家人,這本身就是給他的發家致富找的一個噱頭。
或者更明白地說,是個懸念。
有時候,啥都講明白了,其實反而就沒意思了,《繁花》能被評價為孤品,我覺得不僅僅因為導演是王家衛。
最重要的是,王家衛從原著那些星星點點的男女俗世中,提取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某種東西,而那些,又恰恰是大家很需要的。
如此而已。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大概就這樣子吧:朦模糊朧,恍恍惚惚,影影綽綽,不確定間把確定的一切,都講了。
對嗎?
我是新奕,謝謝堅持讀完全文的你。如果順手,就請點個贊,點個關注或者在看吧,願在今天相遇的我們,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