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狄鶯跟孫鵬突然現 身臺北地方法院,引得一票記者們圍觀採訪。
常看臺灣省綜藝節目的朋友可能會對他倆比較熟悉,一個是歌仔戲演員出身,後踏足電視圈,也在綜藝節目走跳,算是“大姐大”級別的人物,同場來賓們常聽到她的名字就“聞風喪膽”;一個是當年國光藝校“赫赫有名”的“惡霸”之一,拍起戲來卻在瓊瑤劇裡以溫柔小生的形象示人,後開始跨界主持,以插科打諢見長。
兩人當初因戲結緣,經歷了結婚、離婚又復婚。
伴隨著《康熙來了》的停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好像都跟臺灣省的藝人們失了聯,但即便如此, 他倆兒子在美國搞出來的大新聞相信還是有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2018年3月,孫鵬和狄鶯的獨子,才剛去美國讀書半年的孫安佐,因為揚言說要掃射學校,後又在其住家被搜出大量子彈,繼而遭到逮捕。
訊息傳回,變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新聞。當時,孫鵬和狄鶯夫婦飛赴美國,“千里救子”,在當地停留了約莫10個月的時間,花費金錢數額巨大。好不容易把兒子帶回來後,卻面臨到本地的刑事指控,官司又拖了整整四年。
也難怪,此番記者見到他們時提問:是因為兒子的事情不想來法院噢?
可能是擔心記者的舊事重提會惹得狄鶯生氣失態, 孫鵬立馬搶過話頭,“我想沒人會喜歡來法院吧……”
但其實,他們此次前來,還是跟兒子當初的案子有關。
原來當年孫安佐出事後,夫妻倆急匆匆地趕赴美國,曾在機場時接到一通自稱是宋學仁(張清芳前夫)的來電,說願意為他們提供幫助,後來電話又轉接給了所謂的“助理”,這位“助理”在美期間為他們介紹了一位人在臺北的律師,收取了遠超標準的30萬臺幣的高額費用,可經檢方查明,連訴狀都是這位“助理”自己寫的。
問題是孫鵬跟狄鶯夫婦自始至終都沒覺得上當受騙,包括來法院出庭作證,他們也是這麼說的:
他們覺得對方真的有幫到忙,就算律師費付了16萬(律師的實際報價是6萬),翻譯費付了13萬(最後還沒拿到翻譯檔案),他們仍覺得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對方的出現如降甘霖,對那三不五時噓寒問暖的關懷電話,更是銘感五內。
看起來,騙子想要的是“放長線釣大魚”。他曾跟夫妻倆說,只要200萬+英鎊就可以幫他們把犯了事有案底還被美國驅除出境的兒子送去劍橋大學讀書,還說能夠幫忙移民英國。孫鵬和狄鶯可能還真動過這個心思,結果就在那時,這位騙子因為別的案子被抓了,沒能得手,他倆的錢包也算是逃過了一劫……
▲ 順便一提,這位騙子在臺灣省的詐騙界也算是個人物了,他的外號是“騙扁小子”。早在2008年,年僅16歲的他就靠著自稱是占卜經驗十餘年的大師騙到了“阿扁”去找他看塔羅牌指點迷津,後續經媒體一報道,更是直接名聲大噪。回看他的詐騙歷程,從14歲騙到了現在31歲,中間各種騙術頻出,絕對是經驗老道……
扯遠了,說回狄鶯和孫鵬,距離兒子出事,其實已經過去快六年了,也算得上是時過境遷了吧,但對於這個小家來說,這件事的發生更像是未曾預料過的“驚天大劫”,產生的餘波地動山搖。夫妻倆肉眼可見的都老了,老得明顯。
而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結合他倆過去在節目上的種種言行, 又覺得這驚天駭地的新聞會發生,一點都不足為奇。
今天就讓我們開聊這對夫妻的過去、現在,淺析家庭教育這樁大難題。
相似又不同的夫妻
狄鶯,本名林佳璇(原名林妙嬉),1962年4月21日出生在一個歌仔戲世家,父親是歌仔戲導演,母親跟姐姐都是歌仔戲演員。
▲ 歌仔戲,是20世紀初發源於宜蘭的以閩南語演唱文言文和白話文為主的戲劇。2022年,陳亞蘭(如圖)就是因為在歌仔戲《嘉慶君遊臺灣》中的精彩表演以女扮男裝的造型破天荒地拿到了金鐘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狄鶯沒讀過什麼書,從小跟著家人在劇團長大,她上面有兩個姐姐,下面有兩個弟弟,某種程度上,她算是“夾心餅乾”,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讓她從小就充滿了爭強好勝的勁頭,想著要為家庭謀出路、扛生計,14歲那年,她跑到臺北西門町的西餐廳開始了打工生涯。
打工之餘,家人要是參加什麼劇團演出,她得閒都會陪同前往,只是跟接受專業訓練的姐姐相比,狄鶯只能算是個半吊子,學藝不精。怎料,人生的際遇永遠那麼奇妙。
1982年,歌仔戲名伶葉青離開臺視去到了當時同為“老三臺”的華視,和著名編劇狄珊組合,招募歌仔戲演員。她向狄鶯的姐姐拋去了橄欖枝,可姐姐覺得電視臺賺錢太少,比不上出去跑私活,於是就舉薦了妹妹。
那年才20歲的狄鶯(當時還叫林佳璇),牢牢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雖然業務水平不及專業人士,但她長得美啊。編劇狄珊很欣賞她,為她取了跟自己同姓的名字,狄鶯。
▲ 而在她走紅後,本名林幸子的二姐也改姓了狄,取作狄玫(圖右)。
那個年代的狄鶯有多紅呢?用臺媒的描述就是,“歌仔戲界的林依晨”:
在那個只有老三臺(臺視、華視、中視)的年代,狄鶯作為葉青歌仔戲團的當紅小旦,藉著東風,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霸屏。
▲ 這張圖裡左邊的這位就是葉青,劍眉星目,比男生更英氣逼人。
年輕時的狄鶯,濃眉大眼,相當符合傳統審美;臉型流暢,能契合各種古裝造型;再加上她在戲裡常被塑造成溫婉動人、知性淑女的正面形象,更是俘獲了大批觀眾的心。
狄鶯在華視演了歌仔戲整整十年,後半程,因為她走紅,也因為歌仔戲的式微,她開始慢慢嘗試出演八點檔的電視劇。
回看這篇1986年的採訪報道,文章誇讚狄鶯實在是太紅了,成為了同時拍攝歌仔戲和八點檔電視劇的演員,“史無前例的第一人”:
不過她出演過的那些劇集,對大陸觀眾來說還是頗為陌生的。唯一熟悉的可能就是 1993年金超群版的《包青天》:
▲ 她在不同單元都有參演。
其實這部劇裡也有孫鵬:
但他倆真正好上是因為1996年合作《我的阿爸我的子》,戲裡飾演一對,戲外“假戲真做”。
孫鵬比狄鶯小3歲,1965年12月19日出生,從小在臺北克難街的南機場眷村長大,那裡也就是後來的 萬華區,電影《艋舺》的故事發生地,真正的魚龍混雜之所。
▲ 年輕時的孫鵬也算是眉清目秀。
跟狄鶯早早就進了社會摸爬滾打不同,孫鵬好歹是讀了書的,雖然讀的國光藝校就是所“高職”,雖然他在學校時壓根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而是成為了“混世魔王”。
▲ 他的“魔王”行徑包括但不限於:上課時坐在教室後排吃著火鍋邊喝酒邊打牌,當眾扒掉庹宗康的褲子,拿水管抽庹宗康讓他學“獅子吼”,這段我們之前聊庹宗康的時候詳細寫過,。
當年就是因為他跟庹宗康、屈中恆、邵昕等人在《康熙來了》大聊國光藝校的往事,內容太精彩,收視率飆高,後續才開了《國光幫幫忙》這個節目,一主持就是十五年。
▲ 從左到右:孫鵬、庹宗康、屈中恆。
扯遠了……其實孫鵬從國光畢業後一開始走的是電影路線,他拍過《小畢的故事》:
▲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如今還在獄裡的鈕承澤(居中),孫鵬(後面那位)則是他同學。
他在楊德昌的《青梅竹馬》裡是追求著蔡琴飾演的阿貞的男青年:
▲ 看他騎摩托車載著蔡琴的這段,有股從骨子裡油然而生的放蕩不羈的痞帥,旁邊一身機車服追上來的是那會還沒發腮的庹宗康。
孫鵬早年的電影路因為始終沒有主角命草草收尾,眼看著那些同樣從國光藝校出來的同學、同僚們,很多都當上了主演,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孫鵬卻還是在一些小角色上反覆橫跳,包括後來參與瓊瑤劇的拍攝,亦是如此。
▲ 這張圖是1992年中視的《一代皇后大玉兒》的劇照。最右邊的就是孫鵬,他在劇裡飾演少年多爾袞和成年福臨兩個角色(因為這部戲設定福臨是多爾袞的親兒子),而成年多爾袞的扮演者則是爾冬升。
所以說,在1996年,孫鵬跟狄鶯因為拍戲擦出愛情火花時,兩人的知名度和經濟實力其實都差了一大截。
那會的他倆,之所以會選擇跟對方首次踏入婚姻,從表面看,或許跟當時已經30+的歲數有關。但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本質上是同一種人,註定了會相互吸引,孫鵬看起來文質彬彬,卻透著股痞帥的氣質,像是自由不羈的鳥;狄鶯呢,有著一雙柔情似水的眼睛,實則個性火辣蠻橫。
▲ 狄鶯對當初孫鵬看上的是她而不是她朋友這件事,沾沾自喜。
雖然那陣子外界也隱約傳過兩人的緋聞,但他倆其實算是名副其實的隱婚。1998年,狄鶯跟孫鵬低調宴請了六桌親友,就算完了婚。2000年1月1日,狄鶯悄悄生下了寶貝兒子,孫安佐(最開始的名字叫孫華)。
正如前面所說,孫鵬跟狄鶯這種針鋒相對的個性,註定了這段婚姻充滿坎坷,夫妻雙方會面臨漫長的磨合期。果不其然,兒子出生後半年,狄鶯在她的新戲《淑女的願望》的記者釋出會現場直接宣佈了自己“已婚、生了娃、準備要離婚”的訊息。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狄鶯做人做事有多衝動,不計後果。新劇釋出會被她的私生活徹底攪渾,失了焦。在那個還不流行靠自爆隱私炒作吸引眼球的年代,狄鶯簡直就是先行者。當然,她的本意可能真的不是為了炒作,她就是要做自己。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離婚、什麼時候宣佈,都由她說了算。
事實上,就在她當眾官宣離婚後,她跟孫鵬又在親友們的勸說下重歸於好了兩年。直到2003年,他們才最終下定決心去辦妥了離婚手續。
兩人後來在節目上聊起最初離婚的原因——個性不合,南轅北轍,三天兩頭吵架,吵到不可開交,吵得身心俱疲,加上年輕氣盛,誰也不肯先低頭退讓,於是漸行漸遠。
離婚後,孫鵬立馬交了新女友,還在節目上跟小潘潘暗送秋波,惹得狄鶯狂吃飛醋。
也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報復,反正有很長一段時間,狄鶯都不讓孫鵬看兒子,搞得他時常因為想兒子想到痛哭流涕。
▲ 狄鶯後來開玩笑說,此舉是她故意為之,為的是讓孫鵬回心轉意。
總之,兒子的存在,考慮給兒子一個完整的家,促成了他倆最後復婚的決定。
▲ 孫鵬不想兒子成長在單親家庭,走上自己的老路。
但說實話,他倆真的能走到複合、復婚這一步,還是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的,畢竟在誘惑多多的娛樂圈,從來不缺新的選擇。
2005年,狄鶯開始頻繁出現在《國光幫幫忙》的錄製現場,雖然還是稱呼孫鵬為前夫,但種種護夫言行已經能看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後來,這段破鏡重圓的戀情愈發明朗化。2006年底,兩人一起走金鐘獎紅毯時,孫鵬下跪向狄鶯求婚:
那陣子正好趕上庹宗康和屈中恆因為大麻案被關進去勒戒,狄鶯成了節目的代班主持,當時還曾一度暫改節目名為《國光幫幫忙之大嫂來了》。
▲ 狄鶯覺得正是因為自己嚴格約束孫鵬,一身正氣,他才沒跟他們“同流合汙”。
2007年6月29日,孫鵬跟狄鶯帶著兒子在關島舉行了盛大婚禮。
▲ 地點選在了關島Leo Palace高爾夫球場的DelAnello教堂,前去參加的人數不算多,但都是至親。
十天後,他們回到臺北,在君悅大飯店再辦婚宴,廣邀圈中好友,筵開45席,由老大哥王偉忠( 關於他 )負責證婚。
王偉忠曾在電臺節目裡說過,他覺得孫鵬之所以會選擇跟狄鶯復婚是因為他放不下這個家,於他而言,家的完整大過於一切。而狄鶯其實也說過類似的話,她說自己條件那麼好,追求者眾多,卻選擇兩次嫁給同一個人,正是因為“拿得起,放不下”。
復婚後的狄鶯,雖然難改骨子裡的強勢,但在上節目或者接受採訪時,更常以一副“以老公為尊,以兒子為天”的賢妻良母形象示人。
相較其他“星媽”迫不及待地推孩子上節目露臉,狄鶯帶孫安佐現身公開場合的次數倒是真不算多,她對他極盡保護,儘量不讓他拋頭露面,可能也是怕會重蹈白冰冰、張艾嘉遭遇子女被綁架的覆轍吧。
▲ 母子倆難得在節目上同框,能看出感情很好,很黏彼此。
▲ 孫安佐還曾表演過一段小S的招牌動作——“我是徐老師”。
但伴隨著兒子長大,狄鶯的一些言論卻慢慢變了調,顯示出了非常炸裂的一面。比如她的好姐妹王彩樺曾在節目裡透露,孫安佐十來歲了還要抱著媽媽睡覺,甚至是捧著媽媽的胸……
狄鶯自己完全沒覺得有任何不妥,甚至自爆兒子會吃爸爸的醋,生氣為什麼媽媽要跟爸爸睡覺而不是陪自己。對此,她常常只能妥協,以兒子為先:
▲ 她摟著兒子睡覺的照片也就這麼被放在網上。
狄鶯有多黏兒子呢?2013年,孫安佐暑假出去遊學24天,狄鶯在臉書發文,看起來都快思念成疾,要得抑鬱了……
可說回來,狄鶯又不認為她對兒子是一味的溺愛,相反的,她過去在節目上聊的那些教育方式透著股“專制型家長”嚴肅的恐怖感。
▲ 用蔡康永的話說,一整段都像是在給恐怖片配的旁白。
像是好姐妹王彩樺爆料,狄鶯對兒子非常嚴格,從日常起居到學習成績,事無鉅細地在操心:
她會嚴格管控兒子的飲食,不是不讓他吃什麼,而是讓他多吃,必須要吃掉這個、吃光那個:
對小朋友來說,他成長的路上似乎喪失了“可以不快樂”的權利,因為媽媽需要他快樂。
同場的“羅妹妹”羅霈穎一針見血地說,“以後你兒子交的女朋友真的要辛苦到死”,狄鶯自是不同意的,各種反駁。
▲ 關於羅姐的故事我們也寫過,。
狄鶯一直強調,她的嚴格管理並不代表她指望兒子將來能多有出息,只希望他不是敗類。
而蔡康永也一語成讖,預言她兒子在所謂叛逆期到來時的行為絕對完全不能被預期:
但誰也沒想到,這個“不能預期”的禍實在太驚人了。
富養的兒子鬧出大新聞
在孫安佐沒出事之前,狄鶯在外面給兒子塑造的形象是標準的乖小孩,聽話懂事、成績優異,她跟孫鵬也是竭盡全力地培養,一路唸的都是私立名校,初中是薇閣雙語高階中學,高中是康橋國際學校,完全不計較學費有多昂貴。
▲ 她常在社交平臺曬母子的親密合照。
2015年7月,在兒子被康橋國際學校錄取後,狄鶯興奮地在臉書發文,“終於可以放下心頭的重擔”:
接著2017年,讀完高二的孫安佐選擇前往美國求學,對外是說為了提前適應美國生活,方便申請大學,但坊間流言四起,認為他其實是在學校犯了錯,“被迫離開”。
▲ 這種說法在真正出事後得到了證實。
按孫鵬事後對外的講法,因為兒子對刑偵、軍事充滿興趣,甚至憧憬著將來成為FBI,他們早早開始規劃辦理投資移民,為的就是幫兒子實現願望。不過這一切的籌謀,包括狄鶯為兒子營造的完美形象,在他登上各大媒體頭版頭條後,徹底被打了個稀碎。
回看當初整件事發展的經過。
2018年3月底,美國媒體報道稱,有位學生因為說要掃射學校遭到了逮捕,順便附上了他的大頭照片和姓甚名誰。臺灣媒體一看,統統嚇到,這不就是孫鵬跟狄鶯的獨生子孫安佐麼……
▲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標題相當聳人聽聞:他來美國讀高中,然後搞了個武器庫來攻擊美國……
原來,孫安佐在3月26日告訴同學,5月1日不要來上學,因為他要掃射學校。雖然他很快就接了句,“我開玩笑的”,他的同學還是悄悄將此事上報給了老師。
彼時距離佛羅里達州發生的那起造成17人死亡、多人受傷的高中校園槍擊案才過去一個多月,全美各大學校仍陷在惴惴不安的恐懼陰影裡。校方一聽聞此訊息,重視程度立馬加倍。
隔天,如常上學的孫安佐受到了校長和一幫警察的“接待”,在承認自己“口嗨”說過類似的話後,他被直接以“恐嚇威脅罪”逮捕了。
如果只是“單純口嗨”,可能無法引發後續的巨大波瀾,主要是警方在他的Ipad搜尋記錄裡找到了對購買AK47和AK15步槍的探究,又在他的住家搜查到了軍用型防彈背心、帶瞄準鏡和燈光的高能十字弓、29發9毫米的子彈、射擊時的護耳器等一系列專業裝置,繼而認定他有恐怖攻擊的計劃。
得到此訊息的孫鵬和狄鶯,拒絕了所有媒體的叨擾,立馬訂機票飛赴美國。
▲ 還特意為了避開媒體走了VIP通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機場的VIP室,開頭講到的騙子“神通廣大”地聯絡到了他們。
▲ 兩人隔天抵達紐約機場,遭到了當地大批媒體的圍堵。
一開始傳回來的說辭是,狄鶯認為兒子只是在打嘴炮,在開玩笑,那些所謂的裝備不過只是他萬聖節買來的道具,不能當真。
但警方隨後公佈的內容,真的是嚇傻大眾。
原來孫安佐藏的壓根不只是29發子彈,而是超過1600發,外加尚未組裝成步槍的零件,一支9毫米的手槍:
▲ 起獲的彈藥中包括225發12號霰彈槍的彈藥,663發9毫米手槍彈藥,295發AR-15的彈藥,還有425發AK-47的彈藥。
這些之所以一開始沒被發現,是因為在警方搜查之前,他的住家媽媽接到學校電話通知他被捕後,竟然擅自幫他藏起來了一部分。
用參與調查的警長的話說,收集這麼多彈藥,要麼他心理有問題,要麼他真的在謀劃著什麼……
就在孫鵬狄鶯飛赴美國的同時,傳出了兩人想要賣房“救子”的訊息,他們掛牌了位於臺北的兩套房子,總價高達1.3億臺幣。
▲ 其中圖裡這套開價8600萬臺幣的位於北投的透天厝(即自地自建的別墅),是他們自住的家,是2005年左右兩人複合後狄鶯出錢買的,孫鵬亦有投資。
後續是房子並沒有出手,但他們依然請到了時薪3萬臺幣的前檢察官凱和五星級律師柯狄克,可見狄鶯和孫鵬的家底比想象中的還要血厚。
▲ 有媒體估算,這趟美國行總共花掉了3000萬臺幣(約合人民幣700萬),比他們預期的金額要少。
就在孫鵬跟狄鶯為了兒子焦頭爛額,已經做好了傾家蕩產的準備之時,追蹤該新聞的媒體蹲守到了入獄後的孫安佐的第一面。你猜他對著鏡頭說了什麼?他說,我只想看動漫。
另一邊,他爸媽在法庭外被記者圍堵,孫鵬一夜白了頭,剪了短髮的狄鶯垂頭喪氣,一言不發。
▲ 孫鵬後來透露,在美國的這些日子,狄鶯因為壓力胖了15kg,他卻因為壓力瘦了15kg。他們每週都會去看兒子,因為即使交錢保釋,孫安佐也無法被釋放,而是要繼續移送移民局警署關押,所以這漫長的幾個月時間,對大家都是煎熬。
至於官司的程序,孫安佐先是在賓州認了政府起訴的“恐嚇威脅罪”,案子繼而轉交給了聯邦,又被起訴“非美國公民持武”重罪,這個最重可能會被判到10年,不過最後檢方對他只求刑15-21個月。
經過辯護律師的各種斡旋,包括出具了臺灣這邊學校開出的入學證明,想要強調他回來後立馬可以重新上學,“未來還有大好前程”,法官最終宣判已經拘留8個月的孫安佐刑滿釋放,最快六週就能遞解出境,其後終身不得入境美國。
聽聞此訊息,孫鵬狄鶯如釋重負:
▲ 跟蹤報道此事的記者表示,狄鶯當庭抱著她哭了。
▲ 她事後採訪時說,他們在那裡最大的信念就是無論多久,對孩子絕對不離不棄。
不過他們肯定沒想到,回臺灣後竟然還得繼續面對法律流程,臺北的檢察官以“未遂製造槍械”起訴了孫安佐。
狄鶯覺得被針對了,氣到開直播喊話,“想要傷害我兒子的人,對不起,我用命,跟你拼了”:
一直到2022年8月,士林地方法院認為,孫安佐觸犯的《槍炮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裡的“製造改造手槍未遂罪”,在犯罪地即美國的法律並不處罰,那依刑法規定,本地法院也無審判權。這個案子才算是全部圓滿結束。
孫鵬跟狄鶯第一時間趕去龍山寺還原,還在一幫記者面前上演了熱吻戲碼:
結果轉頭採訪時,又暴露了他們真的不覺得自己孩子有問題。
▲ 罵媒體節目劣質、罵主持人、罵來賓,覺得他們都在凌遲自己的兒子。
▲ 狄鶯再三強調,兒子單純善良,又富有正義感。
▲ 面對孫鵬說“希望他不要走歪路”時,狄鶯立馬回嗆,“兒子從來沒有走過歪路,未來也不會走”。
另一頭的孫安佐其實也一樣,拿到審訊結果後直接回嗆臺北的檢察官英文太差,不瞭解美國法律,浪費大眾時間和公共資源……
鑑於臺灣省對於藝人們的寬容態度,孫安佐反倒因為此事一夜成名,開設了自己的油管頻道,當起了網紅,還是獨一份的“監獄測評網紅”,大聊在美國監獄的那些日子,引得點選率狂漲。
父母也開始帶著他上節目,一副要把他送進演藝圈的樣子:
▲ 2019年7月,狄鶯帶兒子參加公益活動,結束後,不想被媒體採訪的孫安佐直接開啟了狂奔模式,引得一幫記者在後面追著跑。狄鶯笑說,“我兒子真的太可愛了,因為他爸爸讓他謹言慎行,他就索性閉嘴,直接跑走了。”還強調,“我兒子絕對不是媽寶,是我,我是兒寶!”
▲ 2020年10月,孫鵬帶著孫安佐參加《超級夜總會》,節目組安排了個給老爸洗腳的環節,孫安佐差點沒把他爸的腳搓禿嚕皮,而孫鵬還在眼含熱淚、一本正經地感性發言,“從看到安佐的第一眼到現在,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愛他,每一分、每一秒,他都是我的最愛,我愛我的兒子。”
而正因為孫安佐的這樁案子,家裡的每個人都在或主動或被動地面臨著改變。
孫鵬說他的生活變得簡單幹淨了好多,朋友少了十分之九,做了好多“減法” :
▲ 缺席主持的《國光幫幫忙》一年之久,孫鵬在回來面對媒體採訪時忍不住拭淚。但就在迴歸後7個月,他跟屈中恆雙雙請辭,說是因為更熱愛戲劇事業,其實是節目組以改版為由勸退,希望能省下主持經費。
狄鶯呢,更是變了,因為這件事,她不再愛和圈裡人來往,變得自我封閉,減少交際。有一陣子,真的會覺得狄鶯被刺激到失心瘋了:
過去的她多能言善道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卻不敢面對媒體,只因她努力經營的一切——家庭的圓滿、孩子的成才,似乎統統都被現實打碎了。
直到孫安佐變成了網紅,有人追捧有點選量,媒體評價看起來也時移勢易,她在意的那些都回來了,她的狀態也就回來了。
她又變回了那個無比愛兒子,甚至覺得全世界都要嫁給她兒子,對兒媳婦挑挑揀揀的狄鶯:
至此,算是聊完了這個故事,很想探究孫安佐當初鬧出如此巨大風波背後深層的家庭因素。
我們不是當事人,當然無法揣測他的初衷和心理到底是什麼?是隻是一句玩笑話,還是因為個人熱愛在搞收藏,還是他其實真的在謀劃著準備幹一票大的?如果是後者,還真蠻難以想象的,畢竟在外人眼裡,他有著遠超同齡人的家世背景,金銀不缺。
基本上,在教育上,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會深切地影響子女,因為陪伴孩子長大的監護人就是孩子最開始的存在環境,監護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會給孩子打下最基本的人生底色。
所謂言傳身教,正是這個意思,孩子很容易成為父母的翻版。
狄鶯曾說過,只要有人針對她的家人,不管到底是誰的錯,都是對方的錯,她會直接開打。
這可能也跟她成長的原生家庭有關。
她們家的生活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信奉社會叢林法則,信仰暴力,家庭成員之間要麼冷漠疏離要麼形成共生關係,互相沒有邊界。
狄鶯早年紅過也賺得盆滿缽滿,但她的內心世界其實一直沒怎麼變,活得像個刺蝟,總是試圖用武力和錢來解決問題。表面上,她是極其顧家,內裡,其實是強力控制。
對家人這樣,對朋友這樣,包括後來她在片場腳踢藍潔瑛,還自鳴得意地拿到節目上說,理由也是“為整個劇組打抱不平,誰叫她遲到”。
▲ 狄鶯在2005年的綜藝節目《快樂星期天》自爆了這段往事,稱呼藍潔瑛是“藍大牌”,說自己飛踢了她,踢到她蹲在地上,站不起來。
▲ 兩人當初合作的是這部1991年的《半生緣一世情》,同為主演的姚煒(趙世曾的前妻,)。因為此事,藍潔瑛再也沒來臺灣拍過戲。
狄鶯明明知道她腳踢藍潔瑛是錯誤示範,但她在節目上強調的是——“別讓我兒子看到”:
而另一頭,孫鵬在國光藝校的荒唐往事更是誇張,欺負惡整同學、灌老師酒偷看內褲,把火鍋丟進人家泡湯的溫泉裡,這些行徑放現在都可以進局子了吧 。這些怎麼可 能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呢?
其次,家庭教育的失敗和家庭結構的失衡。
外界常把他們教育的失敗歸因為“溺愛”,但本質上卻是這個家庭結構的失衡——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這套公式其實在很多家庭身上都完全符合。
從孫鵬、狄鶯在電視節目上透露的那些言行看,特別是狄鶯,她應該是“虎媽”和“直升機父母”的結合。
“直升機父母”一詞,最早出現在海姆·吉納特1969年的暢銷書《父母和青少年》裡,其中一名青少年抱怨:“Mother hovers over me like a helicopter(媽媽像直升機一樣在我身邊盤旋)。”這類的父母雖然過度“出席”、參與兒女的生活,但在心理上卻是缺席的。
就像狄鶯跟孫鵬都一直在強調,兒子很單純,是因為這件事成熟成長了,但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父母都以為自己很瞭解小孩,小孩在他們眼裡很乖很善良,但事實上是,在這種強權教育下長大的小孩,壓根不可能也不會跟父母說什麼真心話,父母自以為的瞭解都是一廂情願罷了。
同樣的境遇也發生在他們的夫妻關係裡,外人眼裡,孫鵬很怕狄鶯,對她是又怕又愛,唯命是從,但真的如此麼?
2017年,他被爆出來跟其他女性一同打球,走得很近,疑似出軌,而狄鶯看起來對此事一無所知,後續也是保持沉默。
只是默默用行動加入了老公的興趣愛好活動。
直到2020年的一場直播,伴著幾杯黃湯下肚,狄鶯突然喊話,“姓林的,陪我老公打球的那個女人,你沒有機會,誰也別想搶走我老公”,可見她忍了多久啊:
三,“都是別人的錯”,不反思的人生最可怕。
不管是孫安佐本人,還是孫鵬、狄鶯,始終認為當初的事件只是一個小孩口無遮攔的玩笑話被無限放大了,是因為太單純了才闖下彌天大禍。他們反思的不是自己的錯,而是責怪令他陷入這個困局的別人。他們埋怨告狀的朋友,責怪控訴的檢方,然後怪大眾沒同理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狄鶯姐姐身上。當時狄鶯人在美國,姐姐狄玫幫忙應對媒體,她強調外甥只是在開玩笑,還公開向另一位在社交平臺切割說“自己不會變成孫安佐第二”的女明星崔佩儀的兒子放狠話,“我會眼睜睜看著你跟你兒子的下場”:
▲ emm……人家目前的“下場”是考進了伯克利音樂學院,在美國讀書。
可見,他們一家的個性還真是如出一轍……
或許對孫鵬跟狄鶯夫婦來說,經歷那件事最大的改變是他們的感情變好了,發現了彼此才是生命唯一的依靠,此後去哪裡都手牽手,形影不離。
而站在兒子的角度,爸媽的愛,不管到底是不是窒息,至少真的用盡了全力。
▲ 孫鵬對於兒子的態度,一如既往的寬容,給他足夠的自由,支援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怎麼說呢?這大概也是我們關注明星生活的意義所在,我們在他們的身上最大限度地看到人生的無常與侷限。再紅的人,再多的錢,都不代表你贏得完美的人生。如何在自己和旁人波瀾起伏的生活裡領悟出一些經驗和領悟,真的考量一個人的智慧。
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己不悟、不改,那誰也幫不了誰。正如狄鶯曾在節目上說過的一句真言——各人造業各人擔。
附錄:
1、關於庹宗康的故事:
2、關於王偉忠的故事:
3、關於羅霈穎的故事:
4、關於姚煒的故事:
作者:蘇一白
責任編輯:Miss H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