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整體還是有看頭的,特別是劉謙先生的那個魔術,確實挺有意思。然而語言類節目,除了沈騰和馬麗外,確實都沒啥出彩。而小品《那能一樣嗎》裡媽媽的形象,更是引來無數網友熱議。
在這個小品裡,因為女兒想去婆婆家過年,但媽媽不讓。於是,女兒找到爸爸,希望聯合爸爸的力量一起“對付”媽媽。從女兒說服爸爸的情形來看,爸爸一開始倒並不覺得媽媽有任何問題,是女兒給他舉了好幾個例子,讓爸爸相信“媽媽就是在雙標”。於是,爸爸開始覺得無法忍受媽媽,兩人一起去教育媽媽。
看了這個小品,網友們的不理解集中在以下兩個點:
1.真的有女兒,為了去婆家而聯合爸爸對付媽媽嗎?就算有,這樣的女兒形象是否具有代表性?
2.女兒這樣做,算不算為了自己的利益,挑撥父母的關係?
當然,更引起網友討論的,是這個小品中對媽媽的定位又是一貫的中年婦女刻板形象:潑辣、自私、雙標、情商很低,愛玩一哭二鬧那一套。
而中年男性的形象,則繼續是溫情、忠厚、顧家。特別是在接下來的另一個小品《開不了口》中,卻又是無限歌頌父愛,這就讓一些網友吐槽:春晚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難道就不能正面一回嗎?
網友的討論,特別是來自女性網友的質疑,讓我們看到了大家對這種“過年到底回誰家”之類偏男女對立話題的關注。
可能大家也看見了,近年來一些影視作品中關於這類問題的探討也越來越多了。甚至,這被認為是抓住了“流量密碼”。藝術本來就源於生活,大家關注什麼,我們就多拍什麼,這並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咱們要用積極的態度、用探討解決辦法的邏輯,去創作這類作品。
咱們梳理春晚對於女性形象的塑造,近20年來,其實是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的。比如,最經典的趙麗蓉女士塑造的形象,那句“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簡真是一代人的回憶。透過她的塑造,讓我們看到一位中年女性的善良與機智。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中年女性在春晚的形象變得稍有些怪:潑辣、甚至毒舌,成為了我們對她們最深的印象。
網友們能理解,有時候在劇情里加一些網路用語、甚至玩一些毒舌梗,是為了體現春晚的與時俱進。但有一點是咱們的編劇需要明白的:真正跟上年輕人的腳步,絕不是硬玩梗,而是真正理解他們的喜好。近幾年春晚偏低的收視率,應該能說明這一點。
這次小品《那能一樣嗎》已經引起大量網友的質疑,筆者個人的建議:如果確實不知男女分歧比較大的話題該怎麼創作劇本,可以考慮暫時繞開。畢竟,說到底,家不是一個說教的地方,而是一個講感情的地方,如何相處,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和模式。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