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好,李煥英》後,賈玲自導自演的電影《熱辣滾燙》上映了。 上映僅2天,總票房已突破了5億,但影片的口碑卻呈現兩極化。
營銷大過電影本身
作為一部翻拍自日本電影《百元之戀》,賈玲在宣傳電影時,一直宣稱這不是一部宣傳減肥的電影而是“愛自己”。可賈玲的身材變化的確給今年的春節檔帶來了最大的關注度。
整個電影的營銷都是關注賈玲減肥這件事,從宣佈定檔開始,就是賈玲瘦了100斤,要不是就是明星好友說她瘦了。
從大年初一開始,關於賈玲的熱搜就的霸佔了榜單,前十榜單上一度有9個熱搜詞與賈玲相關。“賈玲減肥全記錄”“賈玲腹肌”“現在的賈玲”“賈玲,不靠任何妝造的爆改”“熱辣滾燙上映”“賈玲瘦下來和張小斐好像”等等,過度的營銷也讓人覺得有點反感,到底是營銷重要還是電影質量更為重要呢?
賈玲在進行採訪時表示,她為了這個角色先增重40斤,再減重100斤。這份毅力值得稱讚,但還是想說演員為角色進行增肥與減肥不是應該嗎?
賈玲的偶像劉德華曾說,什麼時候記臺詞和守時,成為了演員敬業的標準呢?印度演員阿米爾汗在拍攝《摔跤吧!爸爸》時,就先後為角色增肥再減肥,以演繹青年和中老年的不同狀態,但並沒有像《熱辣滾燙》一樣將其作為噱頭大肆營銷。
《熱辣滾燙》作為一部商業片,營銷是再多難免,只是過度的營銷真的合適嗎?一部好的作品只需要營銷就可以忽略電影本身的質量嗎?
質量及格
作為一部“閤家歡”的電影,《麻辣滾燙》在原版上進行了改編,沒有如包貝爾那樣照搬。片中的笑點幾乎都是貼合現實生活原創的,在本土化處理上也可圈可點,其他的情節可以說很尊重原版,在豆瓣上也拿到7.9分。
但也有不足之處,場景佈局、攝影技法、人物對白都模仿原版。電影的聶晗不明確,既想什麼都說,又什麼都說不好。電影的型別是喜劇片,然而拍出來前半段像紀錄片,後半段像勵志片。
在演技上的,賈玲的表演還需要提升,女主是“喪”,但她表現出來的是虛弱。情節轉換很是突兀,原版的女主是每天步行經過的拳擊館,在反覆觀察中對拳擊產生興趣。而《麻辣滾燙》中是看到了看到一張健身房的傳單所以想打拳改變自己贏一次,這樣的轉折很生硬。不僅如此,電影中情節也存在邏輯不合理,很多劇情看起來更像是自我感動。
在《熱辣滾燙》裡,敘述視角是分散的,賈玲將每個人的任務系和背景動機都講述很清楚的,只是這樣的反而擠壓了女主角的成長空間,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隨後又靠幾場濃縮的戲劇性表達來體現她的困境,這或許是小品演員的職業習慣,重要甩幾個“包袱”來突出。
賈玲在宣傳時一再強調這不是減肥的電影,可在整部電影看下來,記住的只要的賈玲減肥。甚至在彩蛋中,更是用賈玲減肥日記以及背影瞬間來告訴觀眾,賈玲她減下來原來這麼美。
正如某位網友所說的那樣,這部電影沒有讓我感覺賈玲是為了這部電影減肥,而是為了減肥自我感動自我堅持而去拍了這個電影。
賈玲是懂得營銷,她總能抓住觀眾的心,從母愛到瘦身勵志。下一部是關於傳銷,還請來了楊紫、張小斐,就是不知道這次的劇本是原創還是翻拍呢?
賈玲的減肥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賈玲的減重背後有她的教練,體能師,營養師等一系列團隊,這是普通人難以擁有。對於呼籲公佈減肥食譜,鍛鍊清單的人來說,還是要量力而行。
一定要科學減肥,不要想著有什麼捷徑,也別想著一下子減很多,減肥過程中對自己全身激素水平,免疫力和精神狀態都有影響。沒有專業的指導,發生意外又有誰能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