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孫浩正當紅,無意間得罪了尚未出名的楊坤。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後來的楊坤火遍大江南北,孫浩成了無人問津的小卒。
直到的仗義出手,他才得以在圈內站穩腳跟。
從“歌手”到“演員”,孫浩的人生軌跡無不透露著一個“狠”字。
1968年,孫浩嘹亮的啼哭聲為家中帶來了活力。
不尋常的哭聲似乎在宣告著他有一副天賜的好嗓子。
而孫浩也逐漸在長大的過程中表現出對音樂的喜愛。
為了支援兒子的夢想。
收入微薄的父母不惜省吃儉用為他報了音樂興趣班。
但高考結果出來後,一家三口都陷入了沉默。
孫浩當初信心滿滿的填報了上海音樂學院。
如今卻以3分之差被理想殿堂拒之門外。
在復讀和妥協之間,父親替兒子選擇了後者。
經過孫父多番託人走關係之後。
孫浩別無他選的成為了一名工廠職工。
他本以為自此要和音樂夢想揮手說再見。
卻沒想到新的機會竟在下一秒從天而降。
進了工廠的孫浩竟陰差陽錯的分到了廠裡的宣傳隊。
也正因如此,他有了許多登臺獻唱的機會。
在一次演出結束後,孫浩收到了一張名片。
對方告訴他中國音樂學院正在招生,建議孫浩也報名。
可回到家後的孫浩看著名片上“王酩”的名字頓感疑惑。
王酩先生可是中國音樂學院的大師級人物。
而遞給自己名片的人卻是連性別都對不上的女人。
孫浩認定這是對方捉弄自己的玩笑。
直到他看到電視上的新聞才後悔得直跺腳。
電視上正播放著中國音樂學院招生結束的訊息。
孫浩卻還是不敢相信那張名片的真實性。
但出於不甘心,他還是按照名片上的號碼打去了電話。
而接聽的電話的人竟然真的是王酩本人。
原來那天遞名片的是王酩的夫人。
可即便搞清楚了烏龍,錯過的報考機會又該如何?
幸運的是王酩本人極其惜才。
即便是在已經錄滿名額的情況下還是破格錄取了孫浩。
在王酩的傾囊相授下,孫浩一路唱上了春晚的舞臺。
一首《中國民謠》成了他的招牌曲目。
一夜之間,大街小巷的人們嘴裡都哼唱著這首歌。
而本該就此大紅大紫的孫浩卻高興不起來。
只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中國民謠》的爆火成了孫浩甜蜜的負擔。
無論他參加任何活動,主辦方都只點名這一首歌。
即便他為了改變現狀又發行了不少新作品。
可人們對他的認知仍侷限於“春晚舞臺上唱《中國民謠》的孫浩”。
漸漸的,他成了被困在音樂界的“困獸”。
正當他走投無路之際,一位朋友向他丟擲了橄欖枝。
但也正因如此,他和楊坤結下了20年的“不解之仇”。
朋友邀請孫浩擔任北京一家歌廳的音樂總監。
當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請來老同學韓紅串場。
在“明星效應”的加持下,歌廳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許多尚未出名的小歌手也紛紛前來應聘駐唱歌手。
而作為音樂總監的孫浩自然而言要進行篩選把關。
可他萬萬沒想到是:
自己拒絕的無名小卒竟會在不久的將來火遍全國上下。
原本孫浩是有意留下楊坤的。
只可惜當時歌廳的歌手已經飽和。
他這才拒絕了楊坤,沒想到對方因此怨恨上了自己。
為了彌補歉意,孫浩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向楊坤致歉。
但年少時受到委屈總是沒那麼容易被化解。
所以楊坤的不原諒也情有可原。
就這樣,同在音樂界打拼的兩人20年來都沒再說過話。
更遺憾的是孫浩在音樂圈徹底陷入了寸步難行的境地。
除了音樂圈更新迭代、人才輩出的原因外。
孫浩還在一次商業活動中發生了“假唱事故”。
種種原因讓他失去了繼續在音樂圈混飯吃的資格。
但命運卻再一次地眷顧了他。
在他最無措的時候,張嘉譯登場了。
彼時的張嘉譯已經是影視圈聲名大噪的一線演員。
而孫浩早年曾和他合作過一部戲。
因為志趣相投所以兩人一直保持著聯絡。
電話裡張嘉譯的聲音猶如救世主降臨。
“聽說你沒活兒了?要不跟著我拍戲吧!”
要知道孫浩並非演員出身,因此很多劇組不願用他。
可張嘉譯卻還是頂著資方的壓力強行要求帶孫浩進組。
只因他在電話裡承諾過:“以後只要我有戲拍就有你的份!”
幸而孫浩也不是個只會跟在大哥後面享福的窩囊小弟。
雖然沒有受過系統訓練,但他還是下了一番狠功夫。
一邊靠著張嘉譯耐心的指導。
一邊憑藉著自己私下裡的琢磨。
沒多久,孫浩就成了演藝圈不容小覷的新興力量。
他演活了《白鹿原》中橫徵暴斂的楊排長。
又演活了《掃黑風暴》中讓觀眾恨得牙癢癢的胡笑偉。
儘管有很多人在背後議論他是張嘉譯的“小跟班”。
畢竟有張嘉譯的地方總有他的身影。
可比起“大哥的跟班”,兩人之間更像是“知遇之恩”。
張嘉譯為人仗義,所以願意向朋友伸出援手。
而孫浩感激朋友的提攜,也沒有辜負朋友的好意。
不可否認的是孫浩跨界成功有張嘉譯一份功勞。
但更要承認的是孫浩的身上有一股“狠勁”。
一股不向命運低頭更不向失敗服輸的“狠勁兒”。
有這股狠勁兒在,相信他在任何領域都能大放異彩。
結語:
從懷揣夢想的工廠工人到登上春晚舞臺的國民歌手。
從半路出家的“小跟班”到獨當一面的“實力派”。
孫浩的人生起起伏伏卻又不失精彩。
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走向成功的終點從來不只有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