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導演李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李安是第一位在太平洋兩岸獲得商業成功的華人導演,也是國內鮮有的幾位成功導演之一,
他的著名作品有《飲食男女》《臥虎藏龍》《綠巨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
部分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本人也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李安能走到今天,和他個人的價值信仰有很大關係,這些東西都被灌輸在了他的電影裡,
李安有一套很獨特的“愛”的理念,這尤其體現在了他的教育觀和處世觀上,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理念長大的他,對中國的孝道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早在1993年,李安在電影《喜宴》的釋出會上,接受採訪時就表明了自己的教育觀:我不會強求未來的孩子孝順我,只要他愛我就夠了。
“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每個人都是個體,你要尊重他。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
這幾句話,作為心理人回過頭來看,真的句句是經典。
首先,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只要是人與人相處,都遵循第一原則:平等,
在中國的孝道文化中,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求他們一定要服從家長,要“順”,這本質和現代的“平等”觀念相沖突,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大部分中國父母教育孩子都帶著居高臨下的姿態,忽略了平等的原則,違背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礎。
說起孝道這個概念,在中國過去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孝道對家國治理都是極其有利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舊有的統治秩序崩塌。
為了鞏固國家的治理,孔子站了出來,提出了著名的“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他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須先穩定家庭。
一個家庭要穩定,父母首先要樹立權威,子女必須順從父母,子女與父母之間必須形成了育與奉養的責任與義務關係,
奉養父母是子女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穩定社會。
這種孝道理念極大促進了封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經濟的發展,
併兼具有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塑造文化等綜合作用,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
因此,孝道的本質是“順從” ,強調尊卑地位,是為了服務封建統治而形成的,
它不同於東方人的家庭文化,是平等的,中國家庭內部先天存在這種尊卑傳統。
愚孝的核心信念一——內疚心態
內疚心態,俗稱感情勒索,是中國式父母控制孩子的最佳工具。
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些話: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婚了,我們這麼努力工作,都是為了你能成龍成鳳,我們可是為你好,為了你,爸爸媽媽連…
父母把自己人生的錯誤,全推在了孩子的身上,好像孩子是一切的罪魁禍首,把自己的人生毀掉了,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逃避責任,是錯誤的。
可是年幼的孩子並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即使能覺察到,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獨立,
因此,父母依舊是他們的全世界,他們會為了父母停止愛自己。
當父母這樣指責孩子時,孩子會自然而然產生愧疚感,認為是自己的到來給父母帶來了麻煩,
這樣一來,父母就有無數的藉口來控制孩子,孩子也會一直努力討好父母。
孩子好好學習來迎合父母,上父母要求的興趣班來迎合父母,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和認可,因為父母的言行概括成一句話即: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必須按照我說的來愛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騙子。
在迎合父母的時候,孩子的內在動機降低,真實需求被掩蓋,他們的初衷好像就是“還債”模式,好像生來就是欠父母的,
在逐漸社會化的人際交往中,慢慢演化成“欠全世界”的價值觀,這使得他們在為人處事時,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一味做一個犧牲者。
而外界的感恩反饋又給他們形成一個假象,讓他們無法停止付出的腳步,最後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蹈覆轍。
愚孝源於“得不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在過去的多子家庭中,最孝順父母的孩子往往不是最受歡迎的,很可能是最受忽視的,
而父母最溺愛的孩子,往往和父母最疏遠。
曾經有一位特別孝順的男孩子,帶著疑惑來到了諮詢室,他的母親前兩個月去世了,他非常的難過,但他對自己難過的事實難以理解。
因為,他的母親不像其他母親那樣子愛自己,
相反,母親從小就折磨他,貶低他,甚至有虐待他的傾向,如今母親去世,理應而言是個種解脫,但他卻額外的痛苦。
其實這種現象,從心理學上很好解釋,因為這個男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母親的認可,
母親是一個嚴重情感空缺的女人,她沒有正確教養兒子的能力,
因此,她潛意識的行動就是貶低孩子,疏遠孩子,以此來獲得孩子的認可和討好,一旦她停止了這種壞的模式,兒子也會停止對她討好。
兒子也陷入了這樣的迴圈,如今母親去世,他之所以如此痛苦,是因為他再也沒有機會得到母親的認可了。
愚孝,是子女求得父母認可的一種方式,因為從來沒有被認可過,所以終其一生都在追求。
其實,李安的觀點和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的觀點是類似的,
不是說孩子可以不“孝順”父母,而是在說,過去不平等的家長專制,壓制孩子意願的做法,已經不適合用在現代人人平等的今天了。
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學會相互尊重,保持一個平等的狀態,孩子自然懂得感恩回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