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化推遲:兒子的第一次“違背”
“媽媽希望一切從簡,但我們真的捨不得……”
這是瓊瑤的兒子陳中維在殯儀館低聲說出的話,眼圈紅紅的,聲音裡滿是無助和哀傷。
本該在12月6日火化的瓊瑤,因為兒子的堅持,火化時間推遲到了12月11日。按照傳統習俗,遺體停放7天,兒子兒媳用最傳統的方式為母親送別。
這或許是陳中維第一次違背母親的遺願,可又是最後一次。他知道母親不喜歡繁瑣的儀式,但面對母親的離去,作為兒子,他實在無法輕易放手。
殯儀館裡,陳中維和妻子一直低著頭,不肯接受任何採訪。他們的面容憔悴,彷彿整個世界都失去了光彩。
瓊瑤的骨灰將在火化當天下午送至陽明山進行花葬,這一切看似平靜,卻藏著太多複雜的情感糾葛。
最讓人意外的是,瓊瑤並沒有選擇和合葬。
2、拒絕合葬:她終於看透了愛情與算計
“我不願和他合葬,不是因為不愛他,而是因為我已經看透了。”
這是瓊瑤生前的一句感慨。,為愛瘋狂過,也為愛傷透了心。可最終,她選擇不再與那個曾經為她割腕相逼的男人同眠地下。
平鑫濤去世後,瓊瑤曾寫了一本自傳。在書中,她坦誠:“他把所有的錢都給了兒孫,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這句話聽起來浪漫,但細細品味,卻滿是苦澀。
平鑫濤生前立下的遺囑,沒有給瓊瑤任何財產。房子、公司、甚至一分錢的現金,她都沒有支配權。
她照顧了他整整三年,陪伴他走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但換來的,卻是一紙冷漠的遺囑。
瓊瑤在書中控訴:“這件事他從未和我商量過,也未免太有心機了。”她終於明白,自己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部分,而自己一生的深情,卻終究是錯付了。
3、平鑫濤的縱容:愛,還是害?
瓊瑤生前曾多次提到,平鑫濤對孩子們的“愛”讓她倍感無奈。
平鑫濤的小女兒曾在國外留學時,聽父親講述了他與瓊瑤的愛情故事。那時,她還能理解父親的選擇,甚至對瓊瑤這個“新媽媽”充滿尊敬。
但後來呢?小女兒依然站在繼子的隊伍中,對瓊瑤發起了無情的指責。
繼子們口口聲聲說瓊瑤破壞了他們的家庭,卻忘了是誰靠著瓊瑤的作品賺得盆滿缽滿。皇冠出版社的輝煌,靠的是瓊瑤一部又一部的暢銷小說。可當瓊瑤失去了創作力,這些繼子繼女,又有誰還對她展現過哪怕一絲感激?
瓊瑤曾和網友互動時坦言:“他們只看到我破壞了他們的家庭,卻沒看到他們父親對我的利用。”一句話,道盡了她的無奈和心酸。
網友也一針見血地評價:“前方瓊瑤在拼命創作,後方食利者坐享其成,還倒打一耙。”
4、一生的執念:她為愛活了一輩子,卻因愛輸了一輩子
回顧瓊瑤的一生,幾乎可以用“執著”兩個字來形容。
從她與第一任丈夫慶筠的婚姻破裂,到她與平鑫濤糾纏16年才修成正果,瓊瑤始終相信愛情可以戰勝一切。可她忘了,愛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平鑫濤曾經為她割腕、威脅輕生,逼迫原配林婉珍離婚。表面上看,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但背後卻藏著太多冷酷的算計。
那個年代,瓊瑤的作品因為題材敏感,頻頻遭到雪藏。是平鑫濤站了出來,用皇冠出版社的資源,把她推上了文學的巔峰。可隨著時間推移,她才明白,這份幫助的背後,更多的是利益的驅使。
平鑫濤需要瓊瑤的作品來挽救皇冠的危機,需要她來維持家族的榮耀。而瓊瑤呢?她卻用整整一生的深情,把自己變成了別人的工具。
5、不合葬的決定:一場遲來的覺醒
瓊瑤拒絕與平鑫濤合葬,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不甘。
她曾經為愛奮不顧身,無懼世俗的眼光,甚至不惜與易友反目。可到最後,她才發現,這段感情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棋局。
有人說瓊瑤是輸家,因為她的一生,都活在對平鑫濤的算計中;也有人說她是贏家,因為她的作品超越了愛情,成為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正如她生前對兒子說的那樣:“我不希望再被束縛,我只想自由。”正因為這樣,她選擇了花葬,選擇了不立碑,選擇了不與平鑫濤合葬。
她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最後的告別。
瓊瑤用自己的一生,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愛可以付出,但也要留一份清醒給自己。
最後送瓊瑤一句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她的一生,寫盡了愛情的美好,也寫盡了愛情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