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灼淚
編輯|洲洲影視娛評
他一生中多次出演孫中山,一度成為特型演員。
竟又一轉扮演鄧小平同志,演技甚至被鄧家人都稱讚。
從國家偉人,到朝堂權臣,再到社會底層的農民工……
他都拿捏有度,演什麼像什麼。
2022年,憑藉著在《覺醒年代》中飾演北大校長蔡元培,榮獲金鷹獎最佳男配。
他就是馬少驊,演戲40年才獲一次三大獎。
塑造的人物形象卻數不勝數,令人記憶猶新。
最像的“孫中山”
提到馬少驊,對孫中山影視形象的塑造絕對讓人印象深刻。
他十四次出演孫中山先生,將這位國父的一生都演繹了一遍。
從青年時期對革命的艱苦探索,到領導人民推翻封建帝制的光輝時刻,再到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不甘落幕。
他在演繹過程中,愈發地瞭解孫中山這個人,對其形象的刻畫塑造越來越精準。
無論是辮子頭,還是中山裝,化上妝之後的馬少驊和照片中的國父別無二致。
馬少驊真可謂是扮演孫中山第一人。
演戲從“像”到“是”
早期的馬少驊,演出角色,尤其是特型角色,做到了形似。
在幾十年的表演中,他查遍了資料,力求讓自己演出角色時,不僅僅是扮演,更要與角色融為一體,做到神似甚至“是”這個角色。
14年上映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馬少驊在這部劇中出演了鄧小平同志。
起初的選角時,導演找了許多演員,甚至還有一線的大牌明星,可是都沒有透過試鏡。
後來導演想到了馬少驊,打電話希望他儘快來試鏡。
馬少驊多次扮演這種歷史偉人,按理說應該會信手拈來的。
事實上他猶豫了,對於這位改革開放的偉大工程師,他真的有自信演好嗎?
“10多年前,我要演孫中山時是熱血沸騰,但是經過多年的從演經歷後,現在的我反而更冷靜。”
多年的演技沉澱,讓他對每一個角色更加慎重,他要去親自體驗過、研究過,才能更好地詮釋角色。
化上妝後劇組的人都對他說很像,他本人倒沒什麼感覺。
試鏡時因為沒抱著能演的想法,反而讓他沒有包袱,演完後劇組都對他表示很有信心。
為了這個角色,他沒有去看以往的影視作品,而是尋找鄧小平最真實的資料。
相比孫中山而言,鄧小平相關的文字、語音、影像資料要全得多。
比起演孫中山時候的“像”,演鄧小平他更要做到“是”。
馬少驊對鄧小平的演繹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既是一個偉人,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鄧小平所經歷的各大事件,他的性格轉變,他永遠為人民、為百姓思考的政治風格。
馬少驊將這些融入自己的揣摩後,打造出一個真實的鄧小平。
拍攝過程中,鄧家人對馬少驊的演技很認可,這就是他們家的老爺子。
葉劍英元帥的兒子葉選廉甚至還來電話說:
“你是不是認識老爺子(鄧家人對鄧小平的稱呼)?老爺子常在我家玩兒,我們太熟悉了,你怎麼把他抓的那麼準啊?”
追夢歷經坎坷
經歷過人生百態,讓馬少驊對錶演拿捏有度。
55年出生的馬少驊成長在一個藝術家庭中,他7歲就跟著父親學京劇,8歲進入省藝術學校京劇班系統學習。
畢業後他雖然進了貴州話劇團,有了“鐵飯碗”,可年輕人總有那麼一股子衝勁。
他選擇辭職,要去上海學演戲。
父母不同意他的選擇,想用不給學費的方法逼他改變想法。
他就索性把最愛的腳踏車賣了,堅持要去上海追夢。
大學期間他在學習上加倍努力,就因為自己的外形不突出,在學校沒有幾次演出的機會。
那時也是分配工作的年代,老天就好像給他開了個玩笑,畢業後他又被分配回了老家貴州。
不僅回了老家,再加上話劇逐漸式微,一時無戲可演的他甚至被安排去賣電影票。
直到84年,導演丁蔭楠正在籌拍《孫中山》,覺得馬少驊外形有點相像,就邀請他來出演。
馬少驊十分高興,為了能夠完美演繹這個角色,他覺得自己的外形有些胖,就開始拼命減肥。
減下體重後的馬少驊找到導演時,導演覺得他現在太瘦了,不符合角色形象,最終還是沒有用他。
想演好這樣的角色,需要自己的理解,也需要結合劇本與時期,馬少驊在吃了這次虧之後學到了許多。
導演丁蔭楠雖然這次沒有選用馬少驊,但在之後推薦他出演了電視劇版《黃興》。
他在劇中飾演黃興所展現的精湛演技,終於讓他被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所發現。
時年近四十的他終於踏進了影視行業。
演啥像啥就是沒獎
從業四十多年,馬少驊的演技有目共睹。
既能演出孫中山為革命奔波一生的無私愛國,也能演出鄧小平從政的嚴肅內斂。
除了偉人,在古裝劇中他飾演的長孫無忌、丁寶楨,朝堂之上與地方大員又是不同的印象。
他也能夠完美的演繹貼近生活的小人物。
《生存之民工》裡的工頭謝老大,一場醉酒戲值得多少演員學習;
《搭錯車》中的啞爸,不用語言也能看出他對養女無盡的愛。
他有千人千面的演技,可就是沒怎麼獲過主流大獎,飾演鄧小平也只是獲得了個傑出貢獻獎。
直到21年大熱劇《覺醒年代》播出,他才憑藉飾演北大校長蔡元培一角,榮獲金鷹獎最佳男配。
在頒獎典禮上,主辦方為他準備了特別的禮物,其中有一個打印出來的聊天記錄,長達一米。
這是馬少驊為了爭取蔡元培這個角色,給導演所寫的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彷彿是寫了一篇論文。
而且在拍戲的7個月裡,馬少驊一直都待在劇組,把自己完全置身於這個角色中。
這是他當年在《走向共和》劇組中,導演張黎對他的要求,這一習慣,他一堅持就是二十年。
用現在網友們的話可以這麼說:
“不是馬少驊需要這樣一個獎來證明自己的含金量,而是獎項需要馬少驊來證明含金量。”
結語
馬少驊中年出道,從藝四十年兢兢業業,對劇本,對角色總是那麼精益求精。
他經常反覆觀看自己的演出,總是想著還有沒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其實我們演員很不容易,塑造一個角色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沉進去,要忘記所有,我才能化他為我,這個時間段很長很長。”
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做到了。
用心去演出角色,近乎執著的性格讓他成為一個“戲痴”。
他的人生,如他塑造的角色一般,是一部關於堅持、熱愛與匠心的不朽詩篇。
現在人們提到影視中的孫中山,第一時間可能想到的,還是馬少驊。
部分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新聞網|鄧小平扮演者馬少驊:要做到像, 更要做到“是”人民網|馬少驊:不去演神去演人新民晚報|記不住他的名字 忘不了他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