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難懂的,莫過於人心。
一個號稱“永遠只認一個母親”的兒子,卻在事業需要時毫不猶豫打出“瓊瑤兒子”的旗號;
一個強調“從小到大最困擾的就是被誤認為瓊瑤的兒子”的人,偏偏在商業談判時主動亮出這張身份牌。
這個充滿諷刺意味的悖論,在平雲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01
當年皇冠影業如日中天時,平雲頻繁往返兩岸談生意。
在那個瓊瑤劇風靡大陸的年代,“瓊瑤兒子”這個頭銜無異於一塊金字招牌。
於是,這位平家大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繼母帶來的光環紅利。
可當父親離世,瓊瑤收回自己65本小說版權後,平雲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從前那個在媒體面前親切稱呼“瓊瑤阿姨”的繼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急於撇清關係的“孝子”。
這時候,他終於想起來要為母親林婉珍“討回公道”了。
2018年,年近90的林婉珍突然出版《往事浮光》。
這本充滿“綠茶味”筆風的回憶錄,處處透著不尋常。
一個幾乎沒有文字創作經驗的老太太,如何能寫出這樣一本精準踩在八卦點上的作品?
這究竟是母親的傾訴,還是兒子的算計?
02
更令人唏噓的是,在瓊瑤最紅火的年代,平家的子女們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母親說話。
直到利益受損,才想起要披著維護母親名譽的外衣,上演一出復仇記。這種趨利避害的做法,不得不說是遺傳了父親平鑫濤的精明。
如今,瓊瑤離世後,皇冠出版社的反應更是耐人尋味。
不僅拒絕釋出任何悼念資訊,還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冬至團圓”圖片。
這種落井下石的做法,引來瓊瑤兒媳的強力反擊,直接曬出版權證明,堵住了悠悠之口。
細究這一切,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平鑫濤父子在對待感情和親情時,都展現出了驚人的相似。
父親為了事業,不惜以死相逼來換取與瓊瑤的姻緣;兒子為了利益,甘願把年邁的母親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對父子,都把商業利益放在了感情之上。
03
最令人心寒的是,平雲似乎完全不在意《往事浮光》的出版會給母親帶來怎樣的傷害。
把一個已經再婚且生活安寧的老人重新捲入輿論漩渦,這樣的“孝心”讓人不寒而慄。
書中那些茶裡茶氣的描寫,不僅沒能為林婉珍“討回公道”,反而讓這位原本令人同情的原配形象蒙上了功利的陰影。
瓊瑤曾在《我的故事》中這樣形容林婉珍:“那麼美麗,那麼端莊,即使面對的是我,她都不溫不火,只是靜靜地看著我。”
這樣的評價,反倒比《往事浮光》中的自我描述更顯真實。
金錢當道的年代,連親情都能被利益汙染,這或許是最大的悲哀。
平雲的所作所為,不僅沒能為母親討回公道,反而暴露了自己在利益面前的分裂人格。
正如瓊瑤所說:“沒有金錢汙染的愛情,對於我來說才是純真的。”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親情。
當一個人為了利益可以隨意切換身份認同,那麼他所謂的孝心,恐怕也不過是又一場精心設計的商業算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