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少年2》怕是要涼涼了!
上映四天票房才3500萬。
這是什麼概念呢?
記得《雄獅少年1》的首日票房是2600多萬元,首週末累計約 8000萬元。如今第二部的戰況與之對比,堪稱慘烈。不過這也難怪,當初《雄獅少年1》就因為“眯眯眼”的形象設計飽受爭議,結果現在第二部上線,雖說有點改善,但還是換湯不換藥的“眯眯眼”、“唐氏兒”。
從觀眾的觀點和輿情反應中,答案似乎逐漸清晰:形象設計固執不改、觀眾情緒積怨已久,而製作方背後的態度,更是令人憤怒。
第一部的形象:
第二部的形象是這樣:
相比較於第一部來說,形象確實好很多了,起碼沒有過於明顯的“唐氏兒”特徵了。但總體看起來還是有點怪異,這些怪異感,透過對比同類型的動漫形象就知道了。
比如說《姜子牙》,也是小眼、細長眼,但是沒有雄獅少年中的那種怪異感(眼距正常),所以,結論已經很明顯了——雄獅少年就是故意的。
也是狹長的丹鳳眼,怎麼就沒有這種怪異的感覺呢?
網友:“這種形象屢次不改,就算片子好看也沒人買單啊!”
“如果裡面外國角色也這樣設計,可能看的人會稍微多一丟丟”
“刻意迎合外國審美,所以你還是乾脆去外國上映吧!”
第一部的票房也不算好,怎麼還會有第二部呢?難不成有貓膩?
大導演,這難道就是您所說的寫實動漫嗎?
所以,這次雄獅少年的票房,大機率還是要撲街了。
1. 眯眯眼設計:反覆踩雷的結果
國產動畫電影中出現“眯眯眼”形象早已不是第一次,但《雄獅少年》系列是踩在了觀眾容忍的極限線上。第一部就曾因為主角眼睛設計過於狹長、面部形象過於誇張引發不滿,觀眾的質疑聲並不難聽見。然而,面對觀眾的反饋,《雄獅少年2》不僅沒有做出調整,甚至堅持原設計風格,導致這場“眼睛風波”愈演愈烈。
觀眾的憤怒並非無理取鬧。形象設計與文化表達息息相關,中國觀眾所期待的,是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美學、貼近本土生活的藝術形象,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謂的“藝術風格”而忽略觀眾情感。網友評論一針見血:“誰家普通人都這樣?電影裡的眼距比平常人寬了一倍,醜化到讓人無法接受。”
2. 文化表達與審美脫節:讓觀眾無法共情
作為一部以“舞獅”這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動畫電影,《雄獅少年》系列試圖透過小人物追夢的勵志故事傳達正能量。但遺憾的是,角色形象的設計已經嚴重影響了情感共鳴。
試想一下,講述的是中國南粵文化的故事,角色卻長著讓人“尷尬”的五官,這誰還看得下去呢?
這不僅是一種藝術割裂,更是在文化層面上的錯位。觀眾想要看到的,是健康、陽光、積極的形象,而不是那些形象“畸化”到難以接受的角色。
3. 從口碑到市場:觀眾用票房投出了反對票
相比第一部2.49億的總票房,雖然《雄獅少年1》也沒有達到爆款水平,但其憑藉紮實的劇情與部分情感共鳴,依然贏得了一定市場。而《雄獅少年2》四天僅3500萬的票房,足以說明問題:
觀眾已經用實際行動投出了反對票。
4. 誰在堅持?背後的動機值得反思
影片失敗至此,最大的疑問是:為何這樣的角色設計死不悔改?是創作者過於固執?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部分觀眾開始懷疑,影片背後的資本動機。網上甚至有聲音指出:“是不是有境外資本在試探中國人的容忍底線?”雖然這樣的指責缺乏實質證據,但無可否認的是,當觀眾的情感與文化認同被忽略時,這種猜測便會迅速蔓延。
觀眾又不傻
雖說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眼下已經是90%以上的人都反對了,那就不是單純的審美差異問題了。
《雄獅少年2》票房慘淡,背後不僅是市場對電影本身的否定,更是觀眾情緒積累的總爆發。這個教訓值得每一個國產動畫創作者深思:文化與藝術的表達必須從尊重觀眾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