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的《秧BOT》節目裡,一群扭秧歌的機器人剛跳完舞,就被工作人員像扶老奶奶一樣“薅著脖領子”拽下臺,這畫面直接讓網友笑噴了,原來機器人也需要尊老愛幼!
這看似搞笑的“扶下臺”動作,背後可不止是抖個包袱那麼簡單!
是技術不夠?
先句大實話,這些跳舞的宇樹H1機器人已經很牛了——能轉手絹、能扭胯,動作靈活得彷彿東北大姨附體。但真要讓它們自己走下臺,導演組估計得捏把汗。
舞臺可不是實驗室,燈光晃眼、地板反光、攝像大哥滿場跑,機器人那點攝像頭和感測器分分鐘懵圈。萬一它把反光的LED屏當出口,衝著觀眾席就去了,那可比“春晚魔術穿幫”還刺激!再說了,跳完秧歌電量估計也快見底了,要是當場癱在臺上,明年程式設計師怕是得集體改行扭秧歌了。
所以“扶一把”看似丟面子,其實是給技術兜底。
故意露破綻,反而更圈粉
但春晚團隊絕對是人精中的人精——他們完全可以讓機器人從後臺暗門默默退場,卻偏要設計成“被拎走”的滑稽場面,這分明是故意的!
機器人臺上靈活臺下笨拙的反差,像不像你家貓主子平時高冷,突然摔個四腳朝天?這種“反差萌”瞬間拉好感。更絕的是,工作人員那手法跟拎自家熊孩子似的,直接把冷冰冰的機器演出了“人情味”。
故意暴露小缺陷,讓技術顯得更真實可親。就像學霸考試故意寫錯一道題,反而讓人覺得“哇,他居然也會犯錯!”
給人少點焦慮
現在全網都在焦慮“AI搶飯碗”,但看到機器人連下臺都要人扶,大家突然就釋然了:“就這?還是得靠我們人類嘛!”這種心理暗示既秀了肌肉,又悄悄告訴大家:“別怕,技術再牛也翻不出人類手掌心。”
展示中國科技
其實暗藏玄機的是產業密碼。宇樹科技敢在春晚秀機器人,明擺著說:“我們走的是實用路線!”跳舞核心功能打磨到90分,至於走路下臺?人類搭把手就行,總比波士頓動力那種死磕後空翻、結果賣不出去的強吧?
這波操作簡直就是中國製造的縮影:不追求極致炫技,而是找準場景、快速落地。就像高鐵雖然能自動駕駛,但照樣配司機——關鍵時刻,人永遠是堅強外掛!
所以,這麼看,這哪是“扶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