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註定》,第四段故事。
湖南打工仔小輝,在服裝廠串崗聊天,害得同事割傷手。
為了躲避賠償,他拿著剛發的工資,輾轉多地。
在東莞夜總會當服務員,短暫愛上一位坐檯小姐。
經老鄉介紹,入職一家電子廠。
老闆給他畫大餅:
“歡迎加入世界五百強企業,好好幹,優秀員工公司招待寶島行,還可以參觀公司總部哦。”
小輝被父母催寄工資,被教育別亂花錢,又被割傷手的同事上門來尋仇。
雙重壓力之下,他撿起地上的鐵棍,卻不知該砸向誰。
回到工廠宿舍,目光呆滯。
突然,他把鐵棍放到床上,徑直爬到陽臺,一躍而下。
重重落地聲,瞬間消失。
畫外還響著車間飄來的噪音。
同一個頻率,不曾變換。
這段故事的靈感來自“深圳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
賈樟柯這樣講:
“來自家庭的暴力是最暴力的。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真實細節:
有一年,深圳一個工人要跳樓,因為他真的受不了一到發工資那天媽媽就給他打電話,催他把錢寄回去。他連支配自己的收入都有負疚感。
他不能因為喜歡蘋果手機就買一個蘋果手機,因為媽媽告訴他不能亂花錢,要幫他把錢攢起來。最後,他寧願用跳樓來了結。”
11年後,賈樟柯的故事與《十三邀》產生聯結。
優績主義、精英主義暴政、縣中的孩子、全球化…
思考與討論再掀起一波漣漪。
「十三邀 第八季」
2024.7.17
灌木與喬木
富士康發生十三連跳事件後。
林小英和團隊來到深圳觀瀾、龍華兩個廠區,調研工人的在職培訓與教育發展狀況。
十幾萬工人,平均年齡23歲。
大部分人來自中西部縣域農村,擁有高中、中專文憑。
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工廠工人流動率竟達到100%。
林小英向工人提出三個問題。
你來自哪裡?你未來想幹什麼去?你會一輩子在富士康嗎?
除了一位主管,其他人都說:
“我將來是要回到我們縣裡面去的。”
故鄉,是大多數人的退路。
詢問完,林小英送給每位工人一副耳機。
然而,工人表現得卑微、拘謹。
他們卑微地對待這一份禮物。
這深深觸動林小英:
“說起來也挺難受的,20多年的人生中,什麼時候被厚待過?
他們參與了全球化,實際上被徹徹底底地排除在全球化之外。他們只是全球化的工具而已,從來就是註定要離場的。”
林小英也是來自中西部縣域。
從小生活在天地之間,她有一種不同於別人的叛逆與清醒。
無法就近讀書,她和村裡的孩子就違規上學。
語文老師偏心,同一份作業,別人是優秀,自己是重做。
她內心不服,非但不重做,反在老師批註旁邊寫兩個大字:
“胡說。”
許知遠驚歎林小英的勇敢與大膽。
她自己卻很淡定。
“我不覺得勇敢,我就覺得他是胡說嘛。老師你看作業又不認真。隨隨便便把一個學生的努力就這麼形同兒戲。”
孤峰突起的個性,令林小英發現自己與大多數人推崇的模範樣本不一致。
她有太多太多的反問:
我就喜歡一個人待著,為什麼要跟那麼多人合夥呢?
你可以說我情商不高,但我情商我什麼要高呢?
人們總是說要去別的地方看一看,康德一輩子沒走出那個鎮不也挺好嗎?
為什麼一定要用某種單一的價值來調動所有人?
是啊。
人生在世,各色人等,都有存活的理由。
憑什麼用單一標準來規範所有?
人人都變成樣板房,那還有什麼意義!
林小英用“灌木與喬木”來比喻“尊重個體”的重要性。
書上講,灌木是低矮的木本植物,喬木是樹身高大的木本植物。
但,她在山中看到另一番景象。
映山紅長得一棵樹那般高,炸裂式地開放,跳出了灌木的條條框框。
“有些東西就按照自己的心性來就好了。我要感謝這些不知名的植物。
它們寂靜無語,沒去過北京,沒去過我去過的地方,他們寂靜不言,也在努力地爭取這個空間,它又怕什麼呢?”
哪怕跟別人不一樣,也無需害怕、歸附、順從。
每個人都配在這個世界上活著,都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
精英的傲慢
邁克爾·桑德爾,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社群主義代表人物。
他以哈佛大學公開課《正義》聞名於世,曾到訪內地多所高校。
注:社群主義,80年代最有影響的思潮之一。強調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聯絡。這種信念來源於認為自我、社會認同、人格等概念都是由社群建構的,與個人主義的觀點有很大分歧。
2013年,他以“17歲少年賣腎換蘋果手機”引發在場學生的激烈辯論。
一位學經濟學的學生,認為沒問題:
“每個成人都是唯利的,他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清楚知道失去一個腎的後果,我們應該給他這個冒險的機會。”
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
“將器官賣給別人,也許自己覺得沒有問題,我覺得這是對人、生命的不尊重。”
這場辯論,沒有孰對孰錯,也沒有輸贏之說。
它的作用是,在充滿敬意的聆聽之,引發思考和說服。
邁克爾·桑德爾與許知遠談論的話題,很廣很泛。
從優績主義、精英暴政、川普上位、極端思潮,談到人工智慧、虛擬實境。
這場東西對話,令許知遠無處遁形。
底氣不足的自我懷疑,毫無反擊並構陷自己的反問。
交談一番,許知遠如六耳獼猴現原形。
當然,換做其他人,都會被對方的陣勢與地位震懾到。
提到優績主義,邁克爾·桑德爾大肆批評。
“處於上層的成功者,越來越傾向於認為成功是自己努力、能力的體現,理應享有市場帶來的豐厚回報。
這種思考成功的方式,暗示著那些掙扎在底層的人的命運也是他們應得的。這產生了一種成王敗寇的傲慢,失敗者是恥辱的,這就是精英暴政。”
注:優績主義是,個人的地位、成功、金錢可忠實呈現他的能力,個人地位、成功、金錢來決定其社會評價。
本來,許知遠想以“理想化”來質疑邁克爾·桑德爾的理論缺陷。
邁克爾·桑德爾反問道:“你這麼想的?”
許知遠立馬退縮:“我不知道。”
對方一反問,結果自己先慫了。
與哲學家談論人工智慧和虛擬技術,有點尋醫問藥的意思。
邁克爾·桑德爾以“給年邁獨居祖父母買機器人陪伴,接受不接受”來開啟討論。
其中,他是攻擊的一方,許知遠則是防守的一方。
許知遠說:“我會歡迎,有一點困擾,但接受。”
邁克爾·桑德爾疑惑:“困擾什麼?”
許知遠說:“可能是新事物,需要去了解。這又回到虛擬與現實的問題。”
邁克爾·桑德爾追問:“如果你的祖母分不清虛擬與現實,這還困擾你嗎?”
許知遠思考了一會兒,往自己熟悉的書本讀書領域拉:“這個玩具對她來說就是朋友,就像書本一樣。”
這個回答,似乎答非所問。
下圖:《西部世界》S1E1
幾番過招,邁克爾·桑德爾又假設“已去世的親人在虛擬永生,你願意和虛擬祖母聊天嗎?”話題。
許知遠回答:“我不…真不知道。我會的。就像在書架上看到各種不同的書。”
他的回答,又回到了書。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起白雲大媽。
我真想跳進去,朝著對許知遠喊:“別嘮文學方面的了。”
下圖:《西部世界》
饒有趣的是,臨近結束,許知遠對著鏡頭回味。
“我好好去讀哲學書的衝動。”
他認知自己的無力交鋒,但也享受著被追問的時刻。
儘管,有點狼狽。
現實的殘酷與詩意
與陳年喜對談,是《十三邀第八季》裡最電影化的一期。
以至於,許知遠是否出鏡,對節目沒啥影響。
它在荒涼山河間,記錄一位礦工詩人的不甘與習慣,捕捉現實生活殘酷與詩意。
高中畢業後,陳年喜一臉迷茫。
理想不明朗,找不到事幹。
對外面一無所知,卻沒有勇氣闖蕩,空有一肚子悶氣與不甘心。
那是個生悶氣的時代,好多人都在生悶氣。
生悶氣不是絕望,裡面包含著希望、不服氣,比如冬天土地裡的草芽、蟲子,就在生悶氣。
陳年喜熱愛文學。
不過,他明白,短時間靠文學逆天改命,幾乎不可能。
文學之路走不成,那就希望自己變成《人生》裡的高加林。
碰到一位城裡姑娘,靠婚姻走出農村。
遺憾的是,婚姻這個跳板也沒成功。
幻想破滅,他最後找了同村姑娘,結婚、蓋房、生活。
上圖:《人生》1984年,吳天明執導
現實是一件殘酷的事情,在現實面前,活著是首要的。
說到現實,陳年喜把“殘酷”二字強調了兩遍。
種田養蘑菇多年,卻身無分文。
孩子的奶粉錢接濟不上,老婆的身體也不是太好。
聽聞大多數同輩去華山以東的潼關、靈寶、三門峽打工,或許有發家致富的可能。
1999年,他決定去礦山。
開啟了“十年在不毛荒野,十年在千米地下與城鄉”的生活。
2020年前,陳年喜內心還有很多想法。
他幻想出國打工,在礦山爆破3年,就能搏出100萬。
只怪造化弄人,查出塵肺病。
人間荒煙蔓草,身體積滿塵埃。
從心有不甘到慢慢接受,他只能無奈對現實投降。
《十三邀》的鏡頭裡,記錄著陳年喜現在的生活。
遊走於縣城,路過街頭婚禮,如同出沒於賈樟柯電影的角色。
鑽進出租房,躲在貨架邊,被擠壓在一個狹小的空間。
陳年喜寫一手好字。
牆上掛著他的書法字畫《君子不器》。
他的文字報道被放進相框,變成一種榮譽。
書架上陳列的書,形形色色。
《杜甫詩集》《杜甫傳》《晚熟的人》《城門開》《永隔一江水》《我們這一代》《秋風飢餓》 《曬曬黃沙梁的太陽》…
甚至,六味地黃丸、人參莖葉總皂苷片和《中國作家雜誌》放在一起。
《十三邀》的鏡頭裡,描繪著他身邊的死亡。
地下5000米,厚厚的鮮血令他無處放腳。
“可能平時沒有死亡出現,你還沒有這種恐懼,但真正見到這個場景,你沒有任何一點把握。你能不能下班,下班的狀態是不是和他一樣。操作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話,大家好像很忌諱說話。
這樣場景,在16年中,見過太多了,見過太多了。這個陰影是多少年都忘不掉的,一直刻在心裡面,揮之不去,一生都揮之不去。”
田家三兄弟,荒冢一堆草沒了。
他不禁地憂嘆:
“比我優秀、年輕得多的人,都死掉了。”
陳年喜在《炸裂志》裡嘆人生:
人這一輩子像風一樣飄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人自己都不清楚人說來就來了說走就走了容納你的只有一片巴掌大的村莊記得你的是幾棵老樹幾頭牲口人是人間的另一種莊稼,輩子陷在土地和荒草裡,開幾朵花結幾穗將得看天意和運氣人是給人間送溫暖的有時候人自己都是涼的
夕陽,老樹,昏鴉。
在昔日去長安趕考的必經之路,他觸景生情。
都說人生如夢。
陳年喜的夢,做到快五更了。
天快亮了,夢要醒了。
我們需要思考
《奇葩說》停播消失,《十三邀》卻已經拍到第八季。
在戀綜、真人秀、選秀等娛樂至死的快餐文化衝擊之下,還倖存一部這樣充滿思考與討論的節目,實在不易。
你喜歡或者反感許知遠,無所謂。
你認同或者不認同它的觀點,更不要緊。
一切偏見、厭惡、反感,統統變得虛無。
批評與謾罵,也變成一種讚美。
5000人評價,豆瓣評分9.5
它所捕捉的觀點與人文關懷,彌足珍貴。
它傳達的觀點,只是提供給你一個思考認識的片刻。
既然如此,我們還能苛求什麼呢?
它是一份精神食糧,也是一座與時代沉浮的思想浮島。
我深深贊同一句評語:
“我可以不看,但他不能不拍。當下環境,許知遠願意拍,平臺願意播,還有人在給這個時代做註腳做記錄,已是功德無量。”
參考文章:
1、《炸裂志》陳年喜
2、《賈樟柯: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導演 (中國故事)》
3、林小英:縣域教育何以成為一個話題?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