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頂流神話”到“票房滑鐵盧”
昨日,2025春節檔正式開啟,此前在預售期票房遙遙領先的肖戰版《》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票房增幅明顯被春節檔另外幾部電影遠遠甩開。
春節檔的電影戰場向來是修羅場,但今年最讓人跌破眼鏡的,莫過於徐克執導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預售票房一騎絕塵,首日直接跌到倒數,豆瓣至今不敢開分,評論區更是大型“射鵰變射鵰現場”——有人吐槽“武俠變仙俠”,有人哀嚎“郭靖像AI”。而主演肖戰,作為頂流中的頂流,自然成了眾矢之的:“粉絲刷預售,路人看完跑路,這鍋必須肖戰背!”
但等等,這鍋真能全扣他頭上嗎?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到底是肖戰的“流量魔法”失效了,還是徐克把金庸老爺子拍成了“驚雷”?
第一掰:預售票房第一?肖戰的“鈔能力”確實猛
先說資料:春節檔預售開啟當天,《射鵰》的成成績迅速衝上榜首,把《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封神2》等對手甩開一條街。肖戰的粉絲團“小飛俠”功不可沒——包場、鎖座、曬票根三件套玩得飛起,甚至有粉絲調侃:“過年可以不吃餃子,但不能不看哥哥的郭靖!”
但問題來了:預售票房靠粉絲,正式上映靠路人。首日票房對比預售幾乎無增長,次日排片率直接被砍至12%,說明院線也不看好後續票房,這斷崖式下跌,堪比股民看到A股開盤。粉絲再能打,也架不住路人一句:“這電影,我看不懂啊!”
第二掰:徐克的“魔改”才是最大刺客?
要說這部電影的爭議,徐克絕對得站C位。金庸原著粉看完電影后,集體血壓飆升——
- 郭靖變“高冷俠客”:原著裡憨厚老實的郭靖,在電影裡成了面無表情的“AI大俠”,連黃蓉調戲他都能演成“機器人對話現場”。網友辣評:“肖戰的演技,像極了我的Siri。”
- 武俠變“仙俠特效秀”:降龍十八掌打出宇宙衝擊波,桃花島秒變《阿凡達》片場,洪七公的打狗棒法直接升級成“鐳射劍法”……觀眾吐槽:“徐克是不是偷偷去漫威劇組進修了?”
- 劇情碎成二維碼:120分鐘塞進《射鵰》全書主線,角色臺詞像趕高鐵,楊康、歐陽克集體淪為工具人。有觀眾哀嚎:“我看的不是電影,是徐克版的‘射鵰快剪’。”
說白了,徐克這次把“武俠情懷”拍成了“特效大雜燴”,路人觀眾不買賬,票房撲街早就有跡可循。
第三掰:肖戰是“背鍋俠”還是“票房毒藥”?
當然,肖戰也絕非“無辜小白花”。
- 演技爭議再上熱搜:從《陳情令》到《射鵰》,肖戰的演技始終在“粉絲吹爆”和“路人嘲翻”之間反覆橫跳。這次他演的郭靖,被批“眼神空洞”“臺詞棒讀”,連粉絲都只能弱弱辯解:“哥哥打戲還是帥的……”
- 流量反噬的代價:粉絲刷高了預售,卻也引來路人逆反。社交媒體上,“有肖戰就不看”的言論比比皆是,甚至有觀眾直言:“粉絲鎖場導致排片虛高,結果上映後口碑崩盤,院線只好火速撤場。”
但話說回來,肖戰扛不起票房全部的鍋。電影是團隊作品,導演、編劇、剪輯但凡有一個環節靠譜,也不至於讓主演獨自面對口水戰。更何況,這次春節檔的競爭對手《哪吒之魔童鬧海》《唐探1900》《封神2》等前作都是知名度極高大大ip,而且質量的確要比射鵰明顯要好,《射鵰》這種“老IP+流量”的打法早已過時。
第四掰:春節檔的生存法則:情懷幹不過真香
今年的春節檔給所有片方上了一課:
1. 流量不是票房保險箱:肖戰的粉絲再能打,也救不了一部劇情稀碎的電影。觀眾越來越理性,“為愛發電”只能撐一時,撐不了一世。
2. IP改編不能“魔改”:金庸的招牌是塊肥肉,但啃得太狠容易噎著。觀眾想看的是江湖俠氣,不是五毛特效和破碎劇情。
3. 口碑決定生死:春節檔時間寶貴,觀眾選片先看評分。《射鵰》開播口碑稀爛,直接勸退全家觀影團,反觀《哪吒之魔童鬧海》靠紮實的影片質量,豆瓣開分8.5,票房首日就實現輕鬆反超,目前預計票房可達50億!
博主結語:這口爛鍋太大,肖戰一個人背不動
說到底,《射鵰》的撲街是多方“擺爛”的結果——
徐克沉迷特效忽略劇情,編劇把經典改成“四不像”,肖戰的演技也沒能撐起角色。非要把鍋扣給一個人,那隻能說:“粉絲刷預售,給了片方錯覺;路人看完罵街,撕開了皇帝的新衣。”
最後送上一句靈魂吐槽:“武俠電影不能只靠‘武’和‘俠’,還得有‘人’啊!”至於肖戰,建議他下次接戲前先問導演:“您這劇本,是需要演技,還是只需要我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