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新資料顯示,全球 3.7 億 名婦女和兒童遭遇過性暴力。然而,這只是被看見的一角,更多的真相仍被掩蓋在沉默與漠視之中。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文化禁忌、社會壓力、法律漏洞,使無數受害者的經歷永遠消失在統計之外。而即便是在法治健全的發達國家,如日本,有關性暴力的法律依舊充滿漏洞,受害者往往無法得到公正的審判。
在這樣一個沉默吞噬吶喊的社會里,有一個女性站了出來...
今天院長就來講講這部讓人窒息的《黑箱日記》,看完的人都沉默了——
《黑箱日記》Black Box Diaries
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紀錄片,導演、編劇、主演皆為「伊藤詩織本人」。影片在國際上引起轟動,目前豆瓣9.2 分,爛番茄新鮮度 98%,提名奧斯卡、聖丹斯電影節、英國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紀錄片獎項。
但如果世界本該公正,她本不需要成為戰士。
2015 年,25歲的詩織憧憬著新聞事業,她向東京廣播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局長山口敬之傳送了一封求職郵件,希望進入這家知名媒體。
她不知道的是,這封郵件會將她推入地獄。
山口以“面試”為由將她約出,在飯局上向她的酒中下藥,隨後將失去意識的她帶回酒店,實施了性侵。
詩織醒來時,腹部劇痛,R頭流血。她躺在陌生的床上,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想要逃跑。
可山口力氣太大,將她按住。
他的笑容令人作嘔,他甚至藏起她的內衣,似乎想要留作某種病態的“戰利品”。
這一刻,世界變得冰冷。
她第一時間選擇報警,希望法律能給她一個公道。可等待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漠視與冷待。
警方以 “沒有實質證據” 為由拒絕立案。
DNA證據,不算證據。
受害者的口述,不算證據。
計程車司機目睹她被強行拖下車的證詞,也不算證據。
那麼,什麼才算證據?
還是說,真正的問題根本不是證據,而是施暴者的身份?
山口敬之不僅是資深記者,還是日本前高層的親信。在這起案件中,他的身份決定了一切:
最早接手案件的警探,被突然調職;
已經批准的逮捕令,在即將執行前,被高層叫停;
所有試圖為詩織發聲的聲音,都被強行壓制;
證據確鑿的案件,被法院駁回,禁止上訴...
詩織不是一個普通的受害者。她是記者,擅長調查,邏輯清晰,表達能力出眾。她召開新聞釋出會,向世界揭露真相。
可即便如此,她依舊無法撼動這個根深蒂固的「權力體系」。
那麼,那些沉默的受害者呢?
日本政府資料顯示,只有4%的強姦受害者會選擇報警,其餘96%的女性選擇隱忍,因為她們早已知道結果不會改變。
詩織的遭遇本應引發社會對司法漏洞的反思,然而,她等待的不是支援,而是羞辱。
她站出來了,人們卻選擇攻擊她的衣服。
在新聞釋出會上,許多人質疑她的穿著:“她怎麼能不繫好第一顆紐扣?” 於是,她被貼上 “蕩婦” 的標籤。
她站出來了,人們卻質疑她的動機。
網友們諷刺:“是不是她自己想靠身體上位?” “她是不是在利用這件事炒作自己?”
甚至有些女性也攻擊她,有人在她出版自述後,專門寫來郵件罵她。
她站出來了,連家人都希望她閉嘴。
父母勸她放棄,說:“女孩子何必把事情鬧大,過普通人的生活不好嗎?”
但她想過普通的生活啊!她曾經有美好的未來,她只是想當一名記者。
可這一切,都被山口敬之摧毀了。
幸運的是,詩織擁有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也遇到了一群願意為她蓋上“毛毯”的女性同胞們。
在一群女性的支援下,日本的 “Me Too” 運動 終於掀起了一絲波瀾。
2019年,伊藤詩織勝訴,法院判定山口敬之一案成立,並要求其支付賠償金。
整整八年,她才等來了她的“正義”。
但,這算是正義嗎?
山口敬之至今仍未入獄,依舊活躍於新聞界;
年緊急撤回逮捕令的警察高官,被提拔為警察廳長官;
最初受理案件的警探,仍在東京工作;
當年聲稱受害的酒店禮賓員,在風波過後並未被辭退,甚至疑似在利用案件炒作。
詩織贏得了法律上的正義,卻依然無法動搖社會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
這起案件裡,唯一受傷的人只有她,唯一被改變人生軌跡的,只有她。
看完《黑箱日記》,心裡悶悶的。
悶的不只是詩織的遭遇,而是一個令人窒息的現實:
無論國家如何發達,法律如何健全,性別歧視和權力濫用不消失,悲劇就不會停止。
這起案件,不只是一次個體犯罪,而是整個社會對權力的默許。
但,詩織的故事也帶來了希望。
她點燃了一束火光,而火光的意義,不是立即照亮世界,而是能夠延續,能夠傳遞。
當更多受害者敢於發聲,當更多人選擇支援,當社會開始真正反思,黑箱終有一天會被徹底拆解。
正義,不該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