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報會說謊,戰線不會”,這句的含金量,伴隨著25年的春節檔的開始,再度提升了一波。
25年的春節檔,可謂是“群英薈萃”,高手如雲,但在預售期間,肖戰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預售票房,那可是遙遙領先的。
光是預售的票房,就已經高達2億多,給人的感覺就是可以鎮壓一切對手,成功的拿下25年春節檔第一。
結果!春節檔剛剛兩天,票房就直接打臉了!
一直遙遙落後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一騎絕塵地拿下了 “春節單日票房冠軍”,單日票房有破5億的趨勢。
緊隨其後的是“預售時”就與《哪吒之魔童鬧海》打得不可開交的《唐探1900》。
排在第三的則是“封神宇宙三部曲”的第二部《戰火西岐》。
從預售時的資料來看,《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應該是無敵的才對。
可偏偏正式上映後,票房衝破4億,有望衝擊5億的,卻是當時的“第二與第三”。
反倒是《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預售第一”,單日票房2億多,在春節“單日”的票房戰績中,僅僅位列第四名。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票房與預售不匹配,無一不是在說明一件事:戰報是可以說謊的,但是戰線不會。
資本可以控制輿論,可以“陰兵過境”創造高票房的“奇蹟”,但只有還在院線上映,最終觀眾為什麼樣的作品買單,才是真理。
在《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尚未上映前,還有著大量的“肖戰粉”高呼:何謂頂流?這就叫頂流,尚未迴歸,就已經預定了“票房第一”。
只可惜,呼聲雖然高,實際付出的行動卻並不強烈。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票房證明,路人與粉絲之間,能夠決定成功與否的因素還得是路人的口碑。
從盈利的角度來看:以《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拍攝規模來看,都是可以實現“盈利”的,當然這是在演員片酬正常的情況下,只不過沒有達到作品上映前預計的那般高昂的票房與盈利罷了。
從本質上而言,《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真正吸引票房的,不是金庸的經典IP,而是肖戰龐大的粉絲基礎。
粉絲經濟向來都是前期喊得轟轟烈烈,關鍵時刻上不了牌面。
若是真的想要讓“影視寒冬”過去,最直接的方式還得是:讓這些為“某種權益”而拍,因某個“IP”而制的作品,無法盈利乃至血虧。
才能真正地告別這些“名為佳作,實為爛片”的作品,讓影視市場呈現出前幾年的高光時刻,擁有50億+票房,還能讓人叫好又叫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