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春節檔開啟啦!蛇年中國電影春節檔非常熱鬧,算一算一共有六部電影,題材從神話到武俠,從探案再到軍事,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滿足各類觀眾的胃口。
其中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俠之大者》,更是憑藉超級頂流主演、重磅IP、名導製作,引起網友廣泛熱議。《射鵰》在票房預售期就一路領跑,打破多箇中國影史紀錄,觀眾對於影片也抱有十分的期待。
首批看完《射鵰》的部分觀眾也分享了觀影體驗,影評兩極分化比較明顯。部分觀眾可能是武俠迷,千禧年之後,武俠電影淡出春節檔,如今徐克帶著《射鵰》捲土重來,武俠迷觀眾自然期待,但看完之後卻褒貶不一。
——“無聊”一詞頻頻出現在劇情討論當中,想想也可以理解,《射鵰》全片時長146分鐘,如果專注講《射鵰》的一段故事,肯定是足夠精彩。但《射鵰》在春節檔上映,必然不止是為了講故事,還是為了中國武俠文化輸出,那就不能讓觀眾自己腦補原著劇情,從放出的預告也能看出來,影片不僅有郭靖黃蓉的感情部分,還有郭靖少時和母親在異鄉的故事,還涉及到武林各派,東邪西毒……
這就讓電影看起來很“擁擠”了,觀眾表示劇情太密集,導致每個部分都有些趕,小情小愛和家國大義之間的側重似乎也不太明確,而劇情不精細的結果就會讓觀眾走馬觀花,看得無聊。觀眾還表示演員說蒙語也消解了觀感度,專注看字幕的話,有的時候確實會忽略電影情節。
但這也只是針對部分觀眾,畢竟中國武俠文化影響深遠,有的觀眾更是從小看武俠長大,對於劇情要求嚴格也無可厚非。除去這部分觀眾之外,《射鵰》在路人盤裡意外獲得不少好評,配角華箏都圈粉不少。
起初《射鵰》預售領跑大家都以為是“頂流效應”,但從首映日觀眾反饋來看,《射鵰》整體不至於拉垮。有人覺得劇情擁擠,就會有人覺得劇情節奏推進很快,在影視倍速時代,觀眾對能把故事講完整又不耗時的作品非常偏愛。
另外,不少觀眾對《射鵰》的視覺效果很滿意,場景宏大震撼,武俠和特效結合,打鬥場面精彩,66歲梁家輝表現非常驚喜,畫面滿足觀眾對武俠的幻想。
總的來說,《射鵰》的口碑比較平庸,有爭議也僅僅是針對劇情,“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劇情有討論度也是一件好事,首映日《射鵰》的增幅相比預售較小,大家對劇情有爭議,就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去影院親自看個分曉。
可能有人會說增幅小是因為看武俠的人都“老”了,春節檔其他電影都是續集,完全可以複製上一部的套路,但《射鵰》沒法複製,票房全靠粉絲支撐,路人盤小。
但不可否認,武俠題材是最容易輸出的中華文化,《射鵰》有那麼多纏綿悱惻的情節能拍,徐克唯獨選了“俠之大者”的主題,可能也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武俠的根本魅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武俠夢,不存在“老”的情況,雖然內娛現在的武俠題材不太受歡迎,但也值得鼓勵和鞭策,才能製作出更多優秀的武俠作品。
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