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來,歐元區的藍籌股指數——斯托克50指數,一直長期“活在”美股尤其是美國科技股連創新高的陰影之下;不過,眼下歐洲市場的情況似乎已有了不小的改觀:儘管歐洲可能仍沒有出現那麼多尖端的科技企業,但類似美股“七巨頭”現象的“縮小版”卻已經出現!
過去數十年來,歐元區的藍籌股指數——斯托克50指數,一直長期“活在”美股連創新高的陰影之下。
尤其是近年,美國科技股的大漲令華爾街可謂風光無限,科技巨頭們的招牌組合稱號也從昔日的“FAANG”或“FAAMG”,變為了如今“Magnificent Seven”(七巨頭)。
不過,眼下歐洲市場的情況似乎已有了不小的改觀:儘管歐洲可能仍沒有出現那麼多尖端的科技企業,但類似美股“七巨頭”現象的“縮小版”卻已經出現——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上週剛剛創下了2001年以來的新高,而該地區最大的兩隻科技股阿斯麥(ASML)和思愛普(SAP)的盈利井噴,在最新的這輪大漲行情中可謂居功至偉。
▌歐洲科技股有了“絕代雙驕”
目前,儘管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距離歷史最高點還有約15%的差距,但阿斯麥和思愛普股價的持續上漲,已成為該指數最新的樂觀跡象,表明曾經由石油巨頭和銀行主導的歐洲這一藍籌股指數,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該指數的低谷出現在2009年3月。從那時計算,該指數156%的累計漲幅中,有一半以上要歸功於五家公司——它們分別是阿斯麥、LVMH、思愛普、西門子和道達爾能源。其中,僅ASML和LVMH兩家公司就創造了這一基準指數回報的逾四分之一,確切來說是接近27%。
眼下,阿斯麥在斯托克50指數中的權重佔比已經達到了約10%,高居榜首;思愛普則位於第三,佔比約5%。僅這兩支科技股在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中的權重疊加,就已達到了約15%。
回溯到2000年3月,德國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 AG)、法國電信公司(France Telecom SA,後更名為 Orange SA)和諾基亞等電信類股票,曾是歐洲投資者心頭的最愛,約佔該指數的28%。
但在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這些公司被擠出了前列,石油和銀行股接過了市場龍頭的接力棒。到2007年7月,斯托克50指數已經高度分散——沒有任何股票的權重超過6%。
全球金融危機促使該指數的行業分佈,此後逐漸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但金融股基本仍保持了最大的行業類別——即便時至今日,該行業的權重仍高達近20%。不過,隨著科技股眼下的崛起,一場新的轉變似乎又在悄然發生。
阿斯麥的股價上週在歐洲市場上大漲了16%,因其公佈的四季度淨利潤超出預期,訂單環比翻三倍創下紀錄,預示著半導體行業的復甦。阿斯麥在全球光刻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光刻機又是半導體市場最上游的產業,因此其產品需求是半導體行業健康狀況風向標。
同樣大漲的還有思愛普。儘管思愛普上週宣佈了一項重大的重組計劃,包括裁減約8000名員工,但隨著其最新財報顯示雲業務表現強勁,第四季度和全年增長分別為25%和23%,該公司股價當週仍上漲了逾6%。目前,思愛普正專注於人工智慧驅動的業務領域的增長。加碼AI,已成為思愛普致力於長遠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鑑於歐洲科技股估值目前仍低於過去五年平均水平,這些不錯的業績預估,可能會為科技股未來進一步上漲開啟空間。
“(歐洲)科技股大幅上漲,但其實(估值)並沒有比去年貴多少,” Plurimi Wealth LLP首席投資官Patrick Armstrong表示。他預計,盈利預期上調將支援歐洲科技巨頭們的漲勢延續。
▌歐股後市上行潛力依然可觀?
事實上,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中不乏LVMH、阿斯麥和思愛普等全球一流企業,它們有能力實現盈利增長,並吸引投資者。
歐元區的這些權重股票仍然高度國際化,其成分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歐元區。根據高盛集團策略師的資料,該指數成分股中,平均有37%的業務風險曝露於廣泛的歐洲市場,22%曝露於北美市場,25%曝露於亞洲市場,16%曝露於新興市場。
相比美股,歐洲斯托克50指數也仍然相對便宜,其遠期市盈率接近13倍,比標普500指數低出了35%。更重要的是,其最近一個階段的漲勢,幾乎沒有拉昇市盈率,這表明漲勢基本是由更強勁的盈利推動的。
歐洲高通脹壓力的緩解和歐洲央行迫在眉睫的降息,預計也會對歐股漲勢有所幫助。
Indosuez Wealth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Laura Corrieras表示,“歐股的估值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雖然失業率水平保持穩定,但通脹率仍在以快於預期的速度持續回落,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現在預計歐洲央行將在2024年降息。”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歐洲斯托克50指數接下來可能仍將受益於其成分股所提供的一些有利因素。首先,科技股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該板塊尚未突破2000年以來的歷史高點,因此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經濟的軟著陸和利率見頂將為科技股繼續提供支援。
其次,隨著盈利能力的提高,歐洲銀行業也正在復甦。目前歐洲銀行股的交易價格仍比2000年的水平低60%,比全球金融危機前的峰值低75%。
伯恩斯坦策略師Sarah McCarthy和Mark Diver表示,“歐洲仍然是分散美國股票集中估值風險的良好投資地。相比之下,即使排除估值高昂的美股七巨頭,美國股市也沒有反映出有利於長期走高的環境。”
本文源自科創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