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王秦英林這個年不好過了。因為他的牧原股份去年虧損高達幾十億。這也是牧原股份上市之後,第一次虧損。要知道牧原股份去年賣出了6千多萬頭豬,可是賣了這麼多,卻虧了這麼多,確實讓人想不到。
過去3年,養豬巨頭們都在拼命擴張,結果就是導致供應迅速上漲,最終豬肉價格大幅度下跌,如今消費者是享受了低價豬肉,可是養豬企業就慘了。
目前養豬企業普通的成本是每公斤十幾元。可是現在豬肉價格也是差不多這個價格而已,如果再算上其他成本,基本上就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江西豬王正邦科技已經資不抵債,最終賣身了。除了正邦之外,秦英林的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這三巨頭,2023年總計虧損接近150億。
牧原股份在2022年還盈利149億,可是進入2023年之後,他們也是扛不住了。2018年因為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大漲。當時最高一公斤漲到了30元。
因此那兩年豬肉企業都是賺得跑盆滿缽滿。正是那兩年錢太好賺了,因此各大豬企業也紛紛增加產能。其實正邦、新希望這些都不是傳統的養豬企業,他們最初都是做飼料的,後來切入養豬,剛開始也是小打小鬧。到了2018年之後,大家都開始搶規模。
2019年牧原股份的利潤上漲到了61億,更加誇張的是2020年利潤漲到了274億。隨著利潤大漲,這些養豬企業的市值也是瘋狂上漲。牧原股份一度市值暴漲到了4000多億。
當時老闆秦英林的身家也是超過了2000億,殺入了中國富豪榜的前十名。為了擴張生產規模,大家都是走了舉債投資的路線。
事實上所有的養豬巨頭都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加上國家對於環保的重視,小豬場將被兼併,因此只有規模做得越大,在未來才會越安全。因此他們就不會瘋狂上規模。
當然代價就是負債規模跟負債率不斷上漲,正邦科技就是資不抵債,加上豬價大跌,最終才走到了債務重組的地步。
在這一輪擴張中,牧原股份的出欄生豬規模也從千萬頭,暴漲到如今的6千多萬頭。他們的目標是擴張到年產8000萬頭。可是因為每一個豬企上規模上得太快了,結果就導致市場供應迅速上去了。
其實任何的養殖企業都是週期性的,供應跟價格都是不斷在波動的。價格上去了,養殖就多了,供應自然就多了,然後就是價格大跌。因為市場的需求跟供應之間從來無法做到100%匹配,一直都是有一個滯後性的。
這一輪養豬的無序擴張,跟之前的房地產擴張是非常相似,大家都在互相拼規模,結果就是導致負債率非常高,資金鍊都是非常緊張。
房價一跌了,銷量下去了,房企就扛不住。豬企如今也是這樣。牧原股份前幾年還是賺了不少錢,秦英林應該還是可以頂住的。可是二線的豬企估計很多都扛不住。
這就是行業在洗牌的過程中。等到大量的二線企業扛不住倒下了,那麼供應又會下去了。其實作為管理部門,也應該思考一下。這種無序擴張到底應該如何監管?
一個恒大倒下,負債高達2.3萬億,連累了上下游多少企業。豬肉也好、房地產也好,供應都關係到民生的事情。因此應該更加慎重一下。同時如果大量企業無序擴張,最終也會把風險壓到金融體系裡面,甚至造成系統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