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鰻財經》文 / 李炳瑤
2023年1月6日,深圳市綠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聯科技)深交所創業板IPO獲透過,並於2023年9月27日完成了財務資料更新,但直到目前該公司還未提交註冊。招股書顯示,綠聯科技主要從事3C消費電子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致力於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數位解決方案,產品主要涵蓋傳輸類、音影片類、充電類、移動周邊類、儲存類五大系列。
在閱讀該公司提供的上市資料時,《電鰻財經》注意到,此次IPO,綠聯科技計劃用4.5億元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而過去幾年該公司累計現金分紅4億元,超一半落入實控人口袋,而且該公司多位高管年薪超過百萬。此外,該公司“重營銷輕研發”,其半數發明專利繼受取得。近年來,該公司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利潤增長乏力。
4億現金分紅 4.5億募資補流
招股書顯示,此次IPO,綠聯科技計劃募集資金150371.29萬元,其中,55120.36萬元將用於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建設專案,11041.79萬元用於智慧倉儲物流建設專案,39209.13萬元用於總部運營中心及品牌建設專案,45000萬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當綠聯科技在用4.5億元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的時候,該公司卻進行了大手筆分紅。從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6月(以下簡稱報告期),該公司現金分紅分別為5000萬元、17000萬元、12000萬元和5974.56萬元,二者合計39974.56萬元,約為4億元。
張清森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直接持有公司1.88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50.3019%,為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由此可見,上述分紅進入了實控人的口袋。
對於上述情況,綠聯科技在回覆求證函時表示,現金分紅是公司回饋股東的一種方式,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環,有利於提升員工歸屬感和積極性。制定現金分紅政策時,應綜合考慮自身盈利水平、資金支出安排和債務償還能力,兼顧投資者回報和公司發展。根據監管部門2023年10月20日釋出的現金分紅指引,明確鼓勵現金分紅導向,推動提高分紅水平。深交所相關指引提出,對於符合分紅條件的主機板公司不進行分紅或者現金分紅總額低於當年淨利潤30%的,創業板公司不進行分紅或者最近三年現金分紅總額低於最近三年年均淨利潤30%的,履行相應資訊披露義務,推動上市公司提高現金分紅水平。公司的分紅水平符合深交所的指引,屬於合理的分紅。
對於4.5億元募資補流,綠聯科技在求證函中表示,公司綜合考慮了行業發展趨勢、自身經營特點、財務狀況以及戰略發展規劃等因素,計劃使用募集資金中的45000萬元來補充公司流動資金,相關資金主要用於公司日常生產經營等事項。目前,國內外消費電子行業正處於市場高速發展的階段。透過募投專案對流動資金進行補充,有助於公司提高研發實力,佈局銷售渠道,逐步推進全球化品牌戰略程序。公司對流動資金進行補充,可以實現抗風險能力的提高,保障公司的持續性發展。
在過去幾年累計分紅近4億元,此次IPO該公司計劃用4.5億元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而且,該公司的多位高管還拿著百萬年薪。報告期內,綠聯科技的管理人員薪酬佔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94%、2.14%、2.74%和3.25%,呈持續上升的勢頭。
招股書顯示,2021年,該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何夢新的薪酬為105.96萬元,董事、副總經理李雷傑的薪酬112.12萬元,董事、副總經理唐堅的薪酬為114.97萬元,董事、副總經理陳豔的薪酬為114.87萬元,其董事長張清森的薪酬為72.47萬元,副董事長陳俊靈的薪酬為70.77萬元。
“重營銷輕研發” 半數發明專利繼受取得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488.53萬元、9512.7萬元、15660.64萬元和8322.43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17%、3.47%、4.54%和4.62%。
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綠聯科技擁有774項境內專利,561項境外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2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12向發明專利中,僅有6項發明專利是原始取得,其餘6項發明專利是透過繼受取得。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境外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49%、47.38%、46.09%和46.67%,其中美國市場為公司重要的境外收入市場之一。然而,在上述發明專利中,不論是原始取得,還是繼受取得,沒有一項發明專利是在境外取得。也就是說,該公司在收入佔比接近50%的市場上沒有任何發明取得。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17%、3.47%、4.54%和4.62%,同期同行研發費用率均值分別為5.59%、5.27%、5.06%和5.35%。可見,綠聯科技的研發費用率明顯落後於同行公司。
對於上述情況,綠聯科技在回覆求證函時表示,公司的研發費用支出系按照公司發展戰略和產品投放市場佈局規劃有序支出的結果。公司各類產品均符合行業主流技術,研發方向緊跟消費和技術發展趨勢,主要產品獲得終端消費者廣泛認可和購買,部分產品推出時間領先於行業。公司研發費用率低於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主要系收入規模、業務模式及產品類別的差異。
同期,綠聯科技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9.88%、16.53%、16.91%和17.88%,同期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率分別為14.84%、9.52%、9.15%和9.29%。綠聯科技的銷售費用率明顯高於同行可比公司。
與同行可比公司,綠聯科技明顯“重營銷輕研發”。報告期內,綠聯科技的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29.88%、16.53%、16.91%和17.88%,當期該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17%、3.47%、4.54%和4.62%。
綠聯科技在回覆求證函中表示,2020年以來,公司的銷售費用率高於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主要原因系公司各期主要透過線上方式進行銷售,線上平臺費用費率較高,導致各期公司銷售費用較大。報告期內,發行人與行業部分同樣主要採用線上銷售模式的大型企業銷售費用率相近。
成本居高不下 利潤增長乏力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淨利潤分別為2.27億元、3.06億元和3.05億元和1.3億元,從2019年至2021年增速由34.60%降至-0.37%。與此同時,該公司毛利率下滑較快。同期綠聯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9.67%、38.01%、37.15%和37.12,短短三年下降超12個百分點。
毛利率的下降與其成本上升有直接關係。首先,因業務主要依託於多家第三方線上平臺,導致綠聯科技每年需要支付一筆不小的平臺服務費用,包括銷售佣金、服務費、倉儲費用等。
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平臺服務費分別為1.28億元、1.91億元、2.34億元和1.13億元,佔各期線上B2C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5%、10.12%、11.01%和10.58%。
同時,因為業務覆蓋國內外市場,所以綠聯科技還要支付給快遞公司國內外直郵費用及電商平臺倉庫到使用者端的物流費用。報告期內,物流成本分別為3.07億元、3.95億元、4.37億元和2.15億元,佔主營業務成本持續兩成左右。
另一方面,隨著供應鏈危機愈演愈烈,消費電子行業上游的線材、五金、晶片等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成本進一步增加。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大部分主要原材料單價均出現上漲。其中,採購比例較高的晶片在2021年的單價漲幅達18.29%,公頭單價漲幅達36%,線材單價漲幅達58.25%。
綠聯科技產品生產以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致使公司在研發投入並未投入太多資金,反而較為依賴上游供應商,採購成本居高不下。報告期內,綠聯科技外協產品採購成本佔主營業務成本比重分別為 74.91%、56.02% 、58.22%和59.13%。
2021年,綠聯科技在外協模式下的產品數量佔比達78.28%,自主生產的產品僅佔2成。
要知道,依仗外協雖能做到高效率的出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綠聯科技的議價權。以充電類成品為例,該產品的採購單價由2020年16.12元上漲至2021年的19.52元,漲幅達21.09%。
此次IPO,綠聯科技計劃募集的15.04億資金中,有5.5億元將用於產品研發及產業化建設專案。此外,綠聯科技計劃投資1.1億元用於智慧倉儲物流建設專案,以求降低物流方面的成本。
綠聯科技在回覆求證函中表示,公司採用取外協生產為主、自主生產為輔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該生產模式具備合理性。公司合理利用珠三角地區豐富的外協供應商資源,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生產裝置投入、廠房租賃費用、管理費用支出等,提升公司整體運營效率,使公司更加專注於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也採取了類似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