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援引路透社報道,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努力調整農產品進口來源,以使自身處於更有利地位。一旦美國總統大選後與華盛頓進一步發生貿易摩擦,中國就能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同時減少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而中美貿易戰的威脅迫在眉睫。共和黨特朗普提出要對中國產品徵收60%的關稅,以提振美國製造業。他的對手、民主黨人哈里斯預計也將在貿易問題上與中國對抗。中美此前的貿易戰對美國農民造成了打擊。
美國農業部高階經濟學家肖恩·阿瑞塔透露,在兩國間上一輪貿易戰中,美國農業遭受的損失超過270億美元。今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份額已經從2016年的40%降至18%,而巴西進口所佔的份額從46%增至76%;玉米進口情況亦然,在中國批准從巴西採購玉米僅一年後,巴西已於2023年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玉米供應國。與此同時,中國一邊有序擴大轉基因大豆玉米的應用範圍,一邊逐漸減量替代飼用豆粕的使用,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根據美國農業部公佈的資料,從9月1日開始至10月10日,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玉米裝船量僅為6000噸,而去年同期則為72萬噸。已銷售但未裝船的數量為0,而去年同期則為21萬噸。從9月份至今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數量幾乎清零。可以說,美國在中國玉米市場的份額從31%降至僅6%,再到幾乎清零完全失去中國市場,這是美國大肆揮舞貿易“大棒”的直接後果,完全是咎由自取。想要重新獲得中國市場,已經幾乎沒有了可能。
由於遭到日本國內外的質疑和反對,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已決定暫時“閉麥”,不在東盟首腦峰會上提出建立所謂“亞洲版北約”的想法。但美國駐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紐爾卻開始不遺餘力地“拱火”,鼓吹構建“經濟版北約”,揚言要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伊曼紐爾聲稱拜登政府已成功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多邊安全夥伴關係,應考慮對中國採取新的經濟措施。認為美國需建立一個與北約相似的“貿易防禦聯盟”,尋求“在經濟上孤立中國”。
現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身為眾多國家的重要貿易物件,美國的“脫鉤”呼籲並非輕易就能實現。以歐盟對華電動車加徵關稅為例,儘管最終通過了,但德國的反對態度卻顯得耐人尋味。同時,歐洲一些國家與中國的接觸日益頻繁,突顯出他們並不打算對中國實施類似措施。在美國與其盟友之間尚且意見不一的狀況下,所謂的新型北約不過是一場虛張聲勢的秀。美國急於塑造的這一新聯盟既深具諷刺意味,又暴露出其現實的無能。
自岸田文雄時代起,日本便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頻頻在南海、東海等問題上對我國發起挑戰。然而,隨著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日本逐漸發現自己在東亞的處境愈發艱難。石破茂的親華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日本面臨的安全壓力。表面上看,石破茂似乎在推動美日同盟的升級,但他清楚地知道,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並不是長久之計。藉助推動“亞洲版北約”這樣的不切實際的構想,石破茂實際上為自己爭取了更多的外交回旋空間。
伊曼紐爾的所謂“經濟版北約”,離開了東南亞就是瞎扯淡,截至2024年1到8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值為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5.7%,東南亞和中國互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這是雙方關係的壓艙石,不是美國挑撥兩句就能改變的關係。伊曼紐爾提出的這個“構思”,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不過是華盛頓無法適應中國的經濟崛起,最終鬧出來的念頭,結果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