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勝選,太陽能和清潔能源股遭受重挫
【OILPRICE網11月7日報道】
週三,在唐納德·特朗普擊敗卡瑪拉·哈里斯贏得白宮領導權後,太陽能和清潔能源股大幅下跌。特朗普的勝利再次引發交易員擔憂,他們擔心新一屆政府將削弱對太陽能行業以及其他低碳能源形式的支援。
隨著交易員對特朗普歷史性獲勝並再次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的訊息作出反應,Sunnova Energy(納斯達克程式碼:NOVA)股價暴跌22%,JinkoSolar(紐約證券交易所程式碼:JKS)下跌16%,SolarEdge Technologies(納斯達克程式碼:SEDG)下滑15%,領跌市場。其他顯著下跌的股票包括First Solar(納斯達克程式碼:FSLR)下跌14%,Enphase Energy(納斯達克程式碼:ENPH)下跌13%,Array Technologies(納斯達克程式碼:ARRY)下跌12.6%,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納斯達克程式碼:MAXN)下跌12.4%,Fluence Energy(納斯達克程式碼:FLNC)下跌12%,以及Daqo New Energy(紐約證券交易所程式碼:DQ)下跌11%。同時,全球最大的綠色能源交易所交易基金(ETF)iShares Global Clean Energy ETF(納斯達克程式碼:ICLN)也遭受重創,單日暴跌近10%。
特朗普從未掩飾他對清潔能源(尤其是風力發電)的蔑視。他多次猛烈抨擊歷史性的《通脹削減法案》(IRA),稱其為“史上最大的增稅法案”。特朗普曾承諾,如果他重返白宮,將取消《通脹削減法案》下任何“未使用”的資金。“為了更有效地抑制通脹,我的計劃將終止綠色新政,我稱之為綠色新騙局,”這位前總統在今年9月於紐約經濟俱樂部的講話中表示。
兩年前,拜登政府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使數百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能夠從369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稅收減免和補貼中受益。前一年,拜登政府通過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IJA),該法案授權1.2萬億美元用於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430億美元(不包括貸款和稅收激勵)的靈活支出可用於電池製造、汽車行業設施改造、現有汽車工人再培訓與再就業以及電網更新,而超過75億美元將支援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
最近,根據Politico的估計,得益於《通脹削減法案》的優惠政策,各公司已宣佈計劃建設或擴建約555家制造工廠。但關鍵問題在於:原計劃在2024年底前啟動的230家工廠中,預計只有不到一半能夠按期完成,這意味著超過60%的《通脹削減法案》投資成效將取決於特朗普政府的決策。隨著共和黨可能同時控制參議院和眾議院,一個統一的國會可能會對拜登政府的這一標誌性法案構成威脅。
《通脹削減法案》至今抵禦了共和黨試圖廢除其核心內容的企圖,但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可能會受到嚴重威脅。特朗普可能無權單方面廢除這項氣候法律,但肯定會使其實施“更加困難”,正如Threadneedle的投資組合經理農·賴恩哈特(Shannon Rinehart)指出。特朗普政府可以透過修訂尚未最終確定的財政部規則、扣留部分貸款和贈款以及/或收緊稅收抵免限制等行政手段來阻礙氣候法律執行。
“《通脹削減法案》的某些條款可能會受到共和黨更強烈的反對,”Robeco的投資組合經理克里斯·伯克沃爾(Chris Berkouwer)報告表示。據Berkouwer稱,旨在改善電網基礎設施的投資可能會獲得兩黨支援;然而,民主黨可能希望強化電網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更廣泛應用,而共和黨則可能更傾向於支援服務於煤炭和天然氣發電設施的基礎設施更新。
直到最近,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行業似乎一直是特朗普的打擊目標。去年在底特律的一次集會上,特朗普曾指責電動汽車“太貴”且“續航里程太短”。然而,在與特斯拉公司(納斯達克程式碼:TSLA)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拉近關係後,特朗普對電動汽車的反對聲音有所減弱。汽車行業已宣佈超過100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創造了10多萬個美國就業崗位。自週三以來,特斯拉股價飆升近20%,美國銀行表示,特朗普放寬環境法規的計劃可能會促使其他汽車製造商進一步減緩電動汽車生產步伐。
也就是說,如果特朗普試圖廢除《通脹削減法案》,可能會在共和黨內遭遇阻力。今年9月,眾議院18名共和黨人聯名致信議長(Mike Johnson)邁克·約翰遜,敦促他不要“過早廢除支援新《通脹削減法案》投資的能源稅收抵免”——其中稅收抵免的大部分資金流向了共和黨控制的州。與藍州相比,“紅州”實際上從《通脹削減法案》中受益更多:Climate Central 202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擁有共和黨州長和共和黨佔多數的州立法機構的“最紅”州,如愛荷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在全美風電發電量方面位居前列;加利福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是太陽能發電量最大的州,而德克薩斯州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方面領先。該報告指出,州和聯邦的激勵措施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編譯: 孫桂林(新能源部)
審校: 陳 晴(新能源部)
編輯: 孫桂林(新能源部)
能源轉型
與雙碳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