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了新一輪支援地方政府化債的相關政策。主要包括:
第一,批准地方政府未來三年新增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用於化債;第二,從2024年起,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第三,2029年及以後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上述三項舉措的結果,意味著在2028年及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下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認為這一輪財政化債的規模是較大的,的確有助於發揮提振信心的作用。此外,化債資金既有助於直接緩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也對經濟增長具有間接推動作用。
張明表示,這一輪財政化債應該只是財政政策擴張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財政政策擴張的全部,有望在2025年年初看到更多的財政擴張政策。
其一,當前,除需要財政資金化債之外,還需要財政擴張來直接刺激消費與投資。其二,要實現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也離不開財政資源的注入。其三,如果要透過設立平準基金來促進中國股市平穩健康發展,也離不開財政資源的注入。
張明稱,無論從經濟學理論來看,還是從發達國家宏觀政策操作實踐來看,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顯著總需求不足的局面,財政政策必須包括相當的擴張性。在地方政府債務已經高企的形勢下,中央政府財政政策不宜以收支平衡、限制舉債為目標,而應該保持適當規模的赤字率(例如佔GDP5%的赤字率),並透過中央政府加大舉債力度來穩定經濟增長與防控債務風險。
(本文節選自張明宏觀金融研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