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偉澤 香港報道
11月19日,馮氏投資主席馮國經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的論壇上表示,中國過去20年的世界工廠模式將會重組,很多下游的勞動密集型工序將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完成。與此同時,中國內部的供應鏈正在向供應鏈上游轉移,而且更加註重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這是一個經濟專業化的過程。這種產業鏈的變化其實是一種全新的,且不同型別的全球化方式。
阿里巴巴主席在論壇上表示,這種供應鏈的分裂短期來看會損害中國的出口,但長期來看,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隨著這些國家中產階級的壯大,這些買家將成為中國商品新的購買者。
蔡崇信進一步表示,製造業基地並不會大規模遷出中國,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勞動力的絕對規模,也是因為中國製造業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企業在其中可以輕鬆地找到其所需的零部件。而儘管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放緩,但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國勞動力的生產力會隨之提升。因此,供應鏈的多元化將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馮國經表示,雖然目前市場都在談論亞洲如何真正成為未來的市場,但對全球貿易者而言,這個願景仍未實現。目前世界消費重心仍然在美國和歐洲,美國和歐洲的消費額仍佔全球消費市場的46%。
馮國經認為,供應鏈中心以及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的兩大優勢。對於供應鏈中心而言,香港在歷史中一直扮演貿易中介人的角色,隨著供應鏈轉變,香港可以作為“控制塔”,靈活調配生產鏈,例如將商品經墨西哥安排進入北美市場,或經土耳其進入歐洲市場。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扮演貿易融資中心的角色,填補全球不斷擴大的貿易融資缺口。
馮國經認為,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且這種不確定性短期難以改變。不過與此同時科技發展也重塑供應鏈,讓商品生產週期大幅縮短,原先產品從構思到產品達到消費者手中需要6個月,而現在僅需要4-6周。這促使供應商及企業反應變得更快,更能貼近及切合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