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1月25日,在7個交易日裡,收穫了6個漲停板。
與蘇泊爾齊名,深耕廚具小家電領域多年的愛仕達,此次連板主因是機器人概念再次被炒熱。不甘被困於炊具行業的愛仕達,早在2016年便開始向工業機器人轉型。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9月,愛仕達收購了錢江機器人公司部分股權,正式開始佈局智慧製造。之後又先後收購了多家機器人公司。
時至今日,機器人業務有無給愛仕達帶來預想中的利潤,跨界轉型對愛仕達影響幾何?
小家電領域未能做大做強
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行業競爭,以及突破自身發展瓶頸,上市公司謀求跨界轉型早已不是新聞。從事工業金屬管件及壓力容器研發的中南重工,在2014年收購大唐輝煌,實現向文化傳媒領域轉型;今年9月,青島雙星併購錦湖輪胎,正式從鞋業向輪胎行業轉型。
愛仕達由炊具向機器人的轉型始於2016年,但其轉型的步伐,早在上市之前就已開始。2004年,愛仕達進軍汽車配件市場;上市之後第一年,收購步步高小家電;2014年,佈局空氣清淨機;2016年,轉戰機器人。
2010年,愛仕達在深交所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擴大炊具產能和建設小家電專案。資料顯示,2011年,愛仕達小家電業務營業成本為1.34億元,營收為1.69億元。今年上半年,愛仕達小家電業務營業成本為1.27億元,營收僅為1.63億元。
經營多年以來,事實上愛仕達的小家電業務並沒有實現預期內的大幅度營收與利潤增長,上市以來的整體業績也是時增時減。一方面,炊具為耐用品,新的市場需求空間不足以支撐炊具企業的成長及盈利,這也是炊具企業所共同面臨的現狀;另一方面,在小家電市場,在愛仕達尚未形成品牌效應的時候,小米、小熊,以及外來品牌bruno等新勢力崛起,令小家電市場重新洗牌,愛仕達市場份額再受衝擊。
相比之下,多年的競爭對手蘇泊爾在剔除“炊具”概念之後,全面轉型小家電,2024年上半年,蘇泊爾實現營收109.65億元,同比增加9.84%;淨利潤為9.41億元,同比增長6.81%。
同樣是轉型,為何蘇泊爾如今能夠營收超百億,愛仕達卻越來越冷卻?
究其原因,以不粘鍋起家的愛仕達,就算在不粘鍋領域也並未做到首屈一指,沒有讓消費者形成品牌記憶點,轉型小家電之後存在感更加低迷。例如,某寶搜尋小家電,幾乎看不見愛仕達的產品,蘇泊爾、小米、小熊、美的等品牌排名在前。
機器人業務難挑大樑
小家電沒能給愛仕達帶來期待中的回報,但轉型的腳步不能停滯,這次,愛仕達瞄準了機器人領域。
2016年9月,愛仕達與浙江錢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錢江摩托”)、哈爾濱博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及浙江錢江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錢江機器人”)簽訂了《股權收購協議》,以自有資金5865萬元收購錢江機器人51%股權。
2017年,愛仕達又相繼收購了江宸智慧、松盛機器人、勞博物流、索魯馨四家公司股權。
2019年4月,愛仕達再度以1.37億元的價格收購錢江摩托持有的錢江機器人39%的股權,實現了對其90%的絕對控股。
2024半年度報告顯示,目前,公司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包括四軸搬運、六軸多關節、delta機器人已開發焊接、切割、噴塗、去毛刺、打磨拋光、分揀、裝配、上下料、搬運碼垛等應用功能,在汽摩配、新能源、3C 電子、五金機械、金屬加工、醫藥、食品飲料、物流等二十多類行業得到應用。
拉長時間線來看,愛仕達2017年財報第一次出現機器人業務的營收資料,2017年機器人業務營收為4785萬元;2018年營收為2.08億元,同比增長335.81%;2019年營收為2.73億元,同比增長31.11%;2020年營收為2.78億元,同比增長1.77%;2021年營收為2.50億元,同比減少9.92%;2022年營收為3.55億元,同比增長41.44%;2023年營收為2.32億元,同比減少34.44%;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58億元。
一方面,在被愛仕達控股後,錢江機器人營收增速明顯,尤其是在收購初期幾年,機器人營收增速甚至遠遠超過小家電與主要炊具。但從另一面來看,機器人的整體營收佔比始終較低,一直在6%-12%之間徘徊。從銷售量來看的話,2017年至2023年,年銷售量始終未超過3000臺。
直面激烈競爭
作為一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行業,向機器人轉型的上市公司不計其數。Choice金融終端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其中,多家公司與家電企業產生了聯動。
其中,美的收購機器人企業庫卡,在工業機器人與零部件領域持續拓展。公司加快工業機器人產業與AI融合,並探索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及應用,過去的5年時間,公司研發投入近600億元,主要集中在AI等基礎研究領域。
海爾智家透過收購青島塔波爾機器人以及與樂聚機器人合作等手段,持續擴大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並在今年展出了國內首款面向家庭場景的服務通用人形機器人“夸父”。
格力電器成立了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業務涉及智慧機器人、汽車零部件等。而格力金投作為格力集團旗下重要的產業投資和資本運營主體平臺,參股了眾多機器人及相關產業鏈企業,涵蓋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為“格力系”在機器人領域開拓新空間。
佈局機器人,各有各的玩法。但上市公司同樣要面對機器人行業技術門檻高、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並且,機器人需要長期的技術和資金積累,投資大、回報慢、利潤低,在短時間內很難成為主要的利潤來源。
對愛仕達而言,機器人尚未成為利潤支撐,未來將面對的是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無法計數的成本投入,公司實打實地處於轉型陣痛期。
此外,得益於技術進步導致的生產成本降低,國內外的機器人市場平均價格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以協作機器人為例,2023年中國市場六軸及以上協作機器人產品的均價已降至9.73萬元,同比下降幅度達到11.87%。
這導致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有研究機構認為,若愛仕達產品技術更新迭代滯後,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與替代緩慢,將會對公司進一步開拓市場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