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訊息●長江商報記者 潘瑞冬
均勝電子創始人王劍峰操盤下的“A吃A”即將完成。
11月28日晚間,均勝電子(600699.SH)釋出公告稱,公司擬透過向香山股份提名並決定半數以上董事會成員選任來確認公司對香山股份的控制地位併成為其控股股東。
王劍峰在這一過程中施展的“鍊金術”堪稱精彩。2020年及2023年,均勝電子分次向香山股份出售子公司均勝群英63%股權,作價合計25.50億元。此後,均勝電子透過協議轉讓、增持等方式獲得香山股份24.07%股權,累計耗資約9.8億元。
一出一進,王劍峰將拿下第三家上市公司。
王劍峰被市場稱為“併購王”。海外併購掃貨買技術,國內資本運作擴張,一手玩資本,一手深耕汽車零部件行業,王劍峰創造了不菲的財富,均勝電子也成長為國內汽車電子頭部供應商,更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供應商。
均勝電子也有隱憂,隨全球掃貨而來的是大額商譽,2021年公司一舉計提逾20億元商譽減值導致鉅虧,目前公司賬面商譽還有54.94億元。
海外併購勾勒商業版圖
瞄準業界翹楚,跨越山海,王劍峰的一系列重大資產運作,成就了現在的均勝電子。
據瞭解,王劍峰是學美術出身的,上世紀90年代畢業於杭州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他曾經以為色彩與線條會是一生的追求,但父親經營的汽車緊韌體的小廠,卻改變了王劍峰的命運。
1999年,緊韌體小廠面臨危機之時,外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天合公司正在尋找拓展中國市場的機會。王劍峰順勢而為,抓住此次機遇,與天合公司成立新公司,並出任了中國區總經理。
5年之後,王劍峰決定離開天合公司自己創業。浸淫汽車零部件行業多年,高利潤的汽車電子市場,成為他的方向。2004年,王劍峰成立均勝集團,他組建了一支由設計、製造和銷售專家組成的創業團隊,決定從零開始。
一開始,王劍峰對人才和資源的投入就超越競爭對手,向國際巨頭看齊。他高舉高打的策略也很快為公司帶來了大眾汽車這一知名客戶。2006年,均勝電子在長春建立生產基地,陸續為大眾、通用、福特等汽車品牌供貨。
汽車電子行業,沒有顛覆性創新就意味著產品很快被同行模仿甚至超越。但創新並不是一蹴而就,王劍峰決定透過與國際巨頭合作來解決這一問題,他曾嘗試與德國普瑞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不過,在看過德國普瑞工廠的高度自動化後,王劍峰念念不忘,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德國普瑞陷入困境掛牌出售,王劍峰終於迎來了併購的最佳時機。他果斷拋售地產專案變現資金,用於收購德國普瑞。2012年3月,均勝電子花費16億元,正式對外宣佈完成對德國普瑞的併購,這也成為當年國內十大跨國併購之一。
成功收購德國普瑞,均勝電子的“產業+資本”雙輪驅動模式正式成熟。在此之前,王劍峰就熟稔於跨國併購。2009年,均勝電子成功併購了上海第二家中德合資企業,也被稱為上海汽車零部件行業“四朵金花”之一的上海華德。
在收購德國普瑞之後,王劍峰還有三次關鍵的併購。2016年,均勝電子收購了當時全球第四大汽車安全技術供應商KSS,正式進入汽車安全領域。當年,均勝電子還收購了德國的車載資訊系統生產商TS道恩,更名為均聯智行。2018年,均勝電子又收購了日本高田公司優質資產,成為全球汽車第二大安全系統供應商。
至此,王劍峰打造的均勝電子的業務版圖基本成型,即圍繞德國普瑞和均聯智行為主的汽車電子事業部、圍繞均勝安全(包含KSS和高田)為主的汽車安全系統事業部,以及公司賴以起家的在2020年被出售的內飾零部件事業部。
隨著王劍峰的商業版圖完善,其創造的財富也日漸膨脹,2024年10月29日,胡潤百富榜出爐,王劍峰家族以110億元的財富位列第471名。
“A吃A”收穫第3家上市公司
除了眼花繚亂的海外併購動作,在A股市場,王劍峰也長袖善舞。
王劍峰為均勝電子制定的發展戰略是,以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為主,資本運作為輔,資本運作平臺順應制造業發展的雙輪驅動模式。日前,均勝電子再進一步,將拿下香山股份控制權。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及2023年,均勝電子分步向香山股份轉讓其全資子公司均勝群英63%股權,收回現金25.50億元,推動香山股份轉型新能源汽車業務。目前,均勝群英已經是支撐香山股份業績的重要子公司。
此後,王劍峰開啟他的資本運作。2023年7月開始,均勝電子就以自有資金透過協議轉讓、集中競價、大宗交易方式累計增持香山股份3178.7萬股,佔其總股本比例為24.07%,累計投資金額約9.8億元。
今年11月28日晚間,均勝電子釋出公告稱,原來的香山股份實控人的一致行動人關係解除,趙玉昆僅持有香山股份18.85%股份,均勝電子將成為香山股份的控股股東;同時,王劍峰也將成為香山股份的實控人。均勝電子與香山股份之間的角色完成互換。
這將成為王劍峰實際控制的第三家上市公司。2012年,均勝電子成功借殼遼源得亨,完成資本市場首秀,成為王劍峰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十年之後的2022年3月,王劍峰又將旗下智慧製造裝備供應商均普智慧送上科創板。
在王劍峰全球掃貨的同時,均勝電子的業績也水漲船高。2012年上市當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3.58億元、2.07億元,同比增長266.47%、36.4%。201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創下歷史新高,也是迄今為止的歷史高點,為616.99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卻下滑了28.67%,錄得9.4億元。公司的淨利潤歷史高點停留在了2018年,為13.18億元。
2020年,由於衛生事件影響,公司營收淨利均下滑。此外,併購的後遺症也在2021年顯現。公司曾收購KSS進入安全領域,但KSS業績不及預期,終於在2021年,均勝電子為此付出了約20.2億元商譽減值準備的代價,當年,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大虧37.53億元。
一舉計提逾20億元商譽減值,均勝電子曾受到“財務洗澡”的質疑。
2023年,“輕裝上陣”的均勝電子業績回升,營業收入重回500億元上方,達557.28億元,歸母淨利潤回升至10億元上方,為10.83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1.35億元,同比微降;歸母淨利潤為9.41億元,同比增長20.9%;扣非歸母淨利潤9.4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0.25%。
需要注意的是,均勝電子的商譽包袱仍不小。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的商譽還有54.94億元。
目前,王劍峰還計劃透過成立產業基金髮現智慧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機會。
11月29日晚間,均勝電子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均智汽車與招商致遠資本、甬元投資、高科創投共同簽署合夥協議,設立8億元規模的產業基金,均智汽車認繳出資2億元,佔基金募資規模的25%。該基金將主要投資於智慧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硬科技、半導體、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等科技屬性強的投資領域的未上市公司股權專案、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專案。
未來,王劍峰的資本版圖還將怎樣擴張,均勝電子能否實現整合協同,尚需時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