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12月2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釋出公告稱,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資料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後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換句話說,中國人民銀行將把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這兩項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納入M1統計。
據悉,中國人民銀行將於2025年1月份資料起,開始按修訂後口徑統計M1,預計將於2月上旬向社會公佈。在首次公佈的同時,還將公佈2024年1月份以來修訂後的M1餘額和增長速度資料。
那麼,在現行M1的基礎上,為何要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出於何種考量?對於市場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為何調整?
其實,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並非一成不變,主要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調整。
據統計,自1994年正式編制並向社會公佈貨幣供應量統計表,過去30年,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先後經歷過四次比較大的修訂。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次調整主要集中在M2(廣義貨幣,流通中的現金、單位存款、個人存款以及其他可轉換為現金的存款),M1的統計口徑基本沒有大的變化。比如,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計入M2、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和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納入M2等。
為何30年來個人活期存款一直沒有被納入M1口徑?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關於個人活期存款,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於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於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
至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中國人民銀行釋出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有所解釋。報告稱,網路支付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在日常支付中被廣泛使用,具有與活期存款相同的貨幣屬性,也可同步研究納入M1統計。
“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說。
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解釋稱,比如,餘額寶、微信的零錢通、招行的朝朝寶等都滿足隨時支付和贖回的條件,大部分現金類理財產品即使不能滿足T+0贖回條件,但也基本滿足T+1贖回條件,因此從隨時可以轉換為購買力這一內涵出發,這些資金也基本符合M1定義。
M1增速或將平穩
納入兩個新專案後M1規模將變得更高,且M1增速波動會變得更加穩定。
資料顯示,10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63.34萬億元,單位活期存款佔比達八成。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分別為39.36萬億元、2.37萬億元,修訂後M1規模達105萬億元,單位活期存款佔比仍然最大,但佔比降至50%。
與此同時,納入後新口徑M1增速更穩定,波動率將有所下降。中信證券研報指出,按照調整後的口徑計算,修訂前後M1增速趨勢基本一致,但是修訂後的M1增速更高,10月修訂後的M1增速為-2.3%,較修訂前增速收窄3.8個百分點。
那麼,增速縮窄,又意味著什麼?從業人士普遍認為,M2與M1“剪刀差”或將有所緩和。
財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陳興表示,M1統計口徑擴大後,M1同比增速以及和M2增速剪刀差走勢變化不大,但M1與M2的剪刀差有所收斂,對於經濟增長的領先性依然存在,且寬口徑M1更能準確地反映實體經濟的活躍度。
中信證券宏觀與政策首席分析師楊帆表示,M1口徑修訂後,M1增速依然與房地產銷售高度相關,那麼M1-M2剪刀差與地產週期、企業盈利週期的關係就沒有發生變化,從而依然可以供股市投資者參考。
由於口徑調整、非金融企業活期存款的低基數,再疊加單位活期存款增速可能回升,新口徑M1增速仍將回升,甚至可能恢復至0以上。單位活期存款增速可能回升主要受地方債置換、房地產成交上升影響。
具體而言,一是在降息、降低首付比、一線城市放鬆限購等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出後,一二線城市房地產成交活躍,居民儲蓄存款轉化為企業存款的鏈條有望恢復。二是財政部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
(時代財經阿力米熱綜合自中國經濟資訊社、第一財經、介面新聞、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