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盼望已久的“中美脫鉤”咋樣了?
6年了,美國終於意識到,脫鉤也是不可能脫鉤的,越脫鉤,中國越強大。這可不是我說的,而是美國人自己說的。
近一年多以來,“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巴倫週刊”“經濟學人”陸陸續續發表了觀點一致,內容也大差不差的文章,主題總結下來就是:美國想要跟中國脫鉤,不僅做不到,反而會更加依賴中國,增加中國的影響力。主打一個反向助攻中國。
那麼問題就來了,是什麼樣的力量,讓美國不得不認栽,並且主動求變呢?
這就是強大的中國製造。事實上,中國製造的能力幾乎被所有人所低估。
過去這些年不少美國企業在美國政府的要求下,都在試圖和中國脫鉤,想把中國企業從供應鏈當中剔除。結果呢?
紐約時報就舉了兩個例子,美國的福特汽車,今年就預計要虧損50億美金。沒有中國生產的電池,福特不僅會繼續虧損,電動車計劃更是會破產。
另一個例子是,即便是蘋果千方百計想要擺脫中國供應鏈,結果反倒是中國大陸的供應商越來越多。
蘋果CEO就曾公開表示,中國早已經不是低勞動力國家,中國的優勢在於技術,在於技術的集中度和技術型別的豐富度上。蘋果所需要的先進技術,往往在美國開會時,相關的工程師,一個辦公室可能都坐不滿,而在中國開會時,能參與的工程師可以坐滿好幾個足球場。
美國此前還想過,讓其他國家來取代中國在供應鏈的位置,這被他們稱為:友岸外包,結果呢?
唉,他們找到的這些國家,不僅不中用,反而使得美國更加依賴中國,你說神奇不神奇?
那這是為什麼呢?
金融時報就報道說,自從貿易戰開打,不少企業選擇將業務轉移到海外,或者將中國業務分拆成獨立的部門。結果事實證明,對美國來說,脫鉤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對製造商來說。
除了中國之外,在全球根本沒有那麼容易找到海外替代。美國的跨國企業,都極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如果選擇用中國之外的供應鏈,生產原料的成本會急劇升高,進而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喪失。如果他們真的這麼幹,那麼中國相關行業的企業就會殺出來,直接奪走他們的市場,進而增加中國的影響力。
於是,後來美國又提出了“中國加一”,意思是,保留中國工廠的同時,在印度、越南等地方,投入資本建設新廠。結果呢?質量和效率和在中國根本不在一個檔次,更重要的是,這些地方都極度依賴來自於中國的原廠供應。這些年來,印度、越南對華進口大幅增加,尤其是生產原料。越南為了能夠從中國獲取到生產原料,更是加深了和中國的關係,有一次反向助攻了中國;即便是印度如此反中,他們從中國的進口也是在逐年大幅增加,嘴上說著不要,行動卻很誠實。也就是說,越南、印度之流,反而成了二道販子,美國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依賴中國,還讓自己的老百姓要額外支付一筆錢給二道販子。
同時他們還發現,中國這麼大一個市場,說放棄就能放棄的。如果貿然選擇脫鉤,那自己的利潤也將會大幅度被削減。於是,美國沒辦法,只能提出“中國為中國”戰略,大概的意思就是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工廠,只提供給中國市場,而在中國之外,其他的市場,在中國之外再建設一個供應鏈。結果呢?
這些美國企業發現,這樣做依然擺脫不了中國的生產原料,而且同時要搞兩套供應鏈,成本實在太昂貴,根本玩不起。
這些年的折騰,讓美國企業發現,貿然追隨這政客們“跟中國脫鉤”的號召,無異於滅頂之災,美國的資本家也不傻,不會貿然選擇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