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著逆勢擴產把對手給“卷死”的TCL中環(002129.SZ),沒想到把自己推向了虧損深淵。
就在今年前三季度,中環一把虧了60多個億:
其中,歸母淨虧損60.61億元,扣非淨虧損69.22億元。
就營收來看,已發生腰斬,同比暴降53.59%至225.82億元。
董事長李東生直言,“今年TCL中環的業績是過去那麼多年中表現最差的”。
言語中不乏焦慮。
中環是如何走到現今這步境地的?
逆勢擴產
在矽片上的激進策略是中環步入虧損的主要原因。
在行業企業不接低價單、降低開工率之時,中環反其道而行之,依舊採取逆勢擴產策略。
今年上半年,中環開工率基本維持在95%左右。要知道,曾與中環並稱“光伏雙雄”的隆基同期開工率僅有50%-60%左右。
對此,中環相關負責人解釋稱,今年一二季度公司的策略就是透過高開工率,進一步壓低矽片價格,因為生產成本更低,相比於其他企業,虧損會更少,慢慢地,市場就會“出清”,TCL中環就能拿到更高的市場佔有率。
不過,根據CPIA等專業機構統計,2024年1-6月,我國多晶矽、矽片、電池、元件價格分別下跌40%、48%、36%、15%。
中環上述策略無異於“殺敵1000,自損800”。
其結果就是“賣多虧多”,賠錢賺吆喝。
矽片業務崩了個大的
事實上,光伏矽片佔據了公司營收的大半壁江山。
因價格下跌過猛,中環陷入“銷量增長收入下降”的困境。
中報顯示,公司光伏單晶產能提升至190GW,光伏材料產品出貨約62GW,同比增長18.3%,矽片綜合市佔率23.5%,居於行業第一。
不過,24H1該業務收入104.32億元(營收貢獻率為64.34%),同比降幅高達61.31%。
更為值得重視的是,該業務錄得毛損率9.25%。
單看毛損率並不那麼直接,那就來看下24H1該業務到底虧了多少:
營收104.32億元-營業成本113.97億元=-9.65億元。
也就是說,僅在上半年,中環矽片業務就一把虧掉了9個多億。
這還僅是逆勢擴產的顯性影響。
它的另一個後遺症是存貨高企:
24Q1-Q3,再度增加了8.01億元至89.65億元。
此前中環存貨連增4年,由2019年15.54億元增至2023年81.64億元,CAGR高達51.39%。
一個常識是,矽片極容易氧化,庫存時間過長容易報廢。
再者,當存貨可變現淨值低於成本時,將提取存貨跌價準備。
受市場競爭加劇、主要產品價格繼續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24Q1-Q3,中環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3.97億元,存貨減值損失影響利潤總額-4.81億元。
在其三季度報中,中環坦言,受產品價格及存貨影響,虧損總額加大。
市值縮水超1500億
中環虧損的另一大原因是元件業務競爭力不足,在產業市場價格底部週期,進一步拖累經營業績。
截至2024年9月底,中環高效疊瓦元件產能24GW,不及矽片業務的15%(12.63%),尚未形成支柱。
24H1,公司元件收入27.62億元下降46.95%,毛利率僅為0.94%。
此外,子公司Maxeon經營轉型較慢,加上它的業績及股價大幅下跌,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虧損。
據其三季報,Maxeon主要目標市場歐洲及北美地區光伏元件終端價格快速下行,北美3GW電池元件擴產專案進度遲於預期,Maxeon陷入經營困境。
早在2023年,中環就對Maxeon相關的長期股權投資和金融資產確認較大金額減值,給公司業績帶來16.9億元的負面影響。
如此局面之下,中環連虧4個季度。
其中,24Q3,歸母淨虧損29.98億元,扣非淨虧損34.33億元,創下有財務記錄以來單季度最大虧損。
虧麻了的中環,終於選擇認錯。
今年8月底,中環對媒體透露,已將開工率下調至80%左右,後續可能會根據銷售狀況做適當的下調。
到了11月底,中環主動終止了發行可轉債(擴產)。
代價是慘痛的。
自22H2以來,中環遭到業績與估值的“戴維斯雙殺”:
當前市值僅剩378億元,較之巔峰時期已縮水1589.8億元!
你還會喜歡: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