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威爾仕。
又一家巨頭,走到懸崖邊上。
近日,國內健身行業龍頭威爾仕健身釋出《威爾仕健身公告|致廣大會員和合作夥伴》,對市場傳言閉店等訊息作出了回應,“目前公司在持續最佳化門店網路,合併了部分門店,是正常的、積極的經營調整,公司希望聚焦在更優勢的門店服務好消費者。”
但公告中“正常和積極”的用詞,顯然不能完全掩飾威爾仕健身目前所面臨的發展挑戰。
以門店數量為例,這家成立於1996年的頂級健身房,一度在全國擁有180多家門店數量,2023年底資料顯示,威爾仕健身門店數量已減至約160家門店。
但進入到2024年,威爾仕健身門店數量急劇下降。門店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家接著一家,無聲地關閉了大門,曾經的熱鬧場景如今只剩下空曠的場地和落滿灰塵的器械,還有亟待處理的消費者維權、退費等一地雞毛。
短短一年時間裡,昔日健身帝國的版圖被無情地侵蝕。
目前,威爾仕健身官網上公佈的門店數量為68家,但融中財經梳理發現,其顯示的68家門店中實際也有門店處於停業狀態。
以北京地區為例,官網顯示有8家門店存續,但其中悠唐店實則已處於“暫停營業”狀態。此外,在社交平臺,豐臺萬達廣場店、凱德晶品店、大廈店等多店會員發帖稱,“不再提供純淨水”“淋浴間沒有洗髮沐浴露”……
門店的銳減,顯然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數量問題,背後反映的是消費者行為的轉變、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企業經營策略的失誤。
值得一提的是,威爾仕健身身後站著的,是全球奢侈品行業翹楚LVMH集團——2018年,LVMH旗下的基金L Catterton Asia完成了對威爾士健身的收購計劃,並在2023年底進一步對後者進行了注資。
但即便拿到LVMH基金投資躋身為“LV親兄弟”,威爾仕健身此刻也難逃被時代洪流所拋棄的宿命。這個曾經的健身行業標杆,現在正站在懸崖邊上,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退役全國冠軍,打造健身帝國
健身帝國潰敗的故事,還得從締造者說起——一位70後退役運動員王文偉。
1971年生於上海的王文偉,在創辦威爾仕健身前,便與運動打小“結緣”。早早接受著專業舉重專案訓練的王文偉,在1990年代表上海隊參加全運會,並在舉重比賽中拿下了冠軍,晉升全國冠軍。
1992年,從上海隊退役的王文偉開始投身於健身健美行業,並在當年獲得全國健美冠軍。他懷揣著對運動的熱愛和對成功的渴望,開始思考如何在中國尚屬空白的健身市場上做出一番事業。
四年後,也就是1996年,王文偉帶著滿腔熱血在上海番禺路上開設了一家現代化健身房,命名為“威爾仕”。這家健身房不僅標誌著他商業旅程的起點,也開啟了中國健身行業的新篇章——在當時,私營健身館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威爾仕的成立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它拉開了連鎖健身房在中國發展的序幕。
然而,王文偉的創業之路並不平坦。空白市場雖然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但同時充滿著挑戰,初創企業很有可能還沒找到突破口就“查無此人”。
好在,王文偉躬身入局不久,來自香港的產業巨頭浩沙集團激活了國內健身市場的一池春水。
成立於90年代初的浩沙集團,最初為國外體育品牌代工,後來專注於游泳和滑雪裝備製造。彼時,為了推廣主營的健身服、瑜伽服和游泳器材,浩沙集團贊助了中央電視臺的《馬華健美五分鐘》節目,隨著節目收視率的不斷攀升,浩沙集團也看到了國內巨大的市場潛力。
於是浩沙集團趁熱打鐵,在1999年正式推出了自家的連鎖高階健身房,一上來就是三地五店同開,展示了國際化的人才和管理理念,以及團操課、新穎健身技術等,將成熟的連鎖健身房產業運營模式展現在國內健身房經營者面前。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健身房可以這樣運營,浩沙高達數萬元的年卡也擋不住會員的熱情,這讓很多人看到了健身行業的“錢景”。
兩年後,北京申奧成功,進一步助推了健身房產業的第一次集體騰飛。2001年,青鳥健身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兆龍店,而中體產業股份與美國倍立健合作,共同組建了中體倍立健健身俱樂部,在北京一開業就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同年,金宇晴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家一兆韋德健身會所,五年後被評為“亞洲最好的連鎖健身房”。
進入21世紀,國內健身房行業迎來了“春天”。
加州健身、健樂菲利斯、寶力豪等國際知名品牌進駐中國,力美健、英派斯等國內大型俱樂部也紛紛成立。而成立於1996年的威爾仕,也很自然地憑藉著先發優勢,在熱鬧無比的健身行業中佔據著一席之地。
威爾仕的成功,除了踩準時代風口,還離不開王文偉在背後的運籌帷幄。
運動員背景出身的王文偉,以運動員特有的堅韌和專注,對待每一家新開的門店都要求極高,堅持在使用者反饋高度滿意、員工有序運轉後,才考慮下一家新店的選址。在成立十年之前,王文偉都貫徹這種剋制式的擴張策略。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威爾仕的策略開始轉變。2006年之後,威爾仕開始入駐上海的地標中心,如陸家嘴、金茂大廈、正大廣場等,並引進了紐西蘭萊美系統與諾德士Nautilus健身系統,提升了服務標準,為消費者提供了與國際健身風尚接軌的運動體驗——王文偉曾直言,威爾仕就是為精英階層打造的高階健身房。
如王文偉所設想那般,“高階”逐漸成為威爾仕身上最顯眼的標籤。
如其所言,“高效的俱樂部執行環境和專業的健康知識背景,使威爾仕健身成為中國商業健身俱樂部排名頭部的健身品牌。”
曾靠82家店,估值逼近30億
自1996年創業起,王文偉的野心也絕不滿於健身行業龍頭。
2007年,王文偉註冊成立威康健身管理諮詢(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康健身”),彼時王文偉便開始籌劃赴境外上市,還為此搭建了 VIE協議控制架構。
顯而易見,赴境外IPO的想法並未落地。對此,官方表述為,“由於威康健身的經營實體均在境內,出於對境內資本市場的良好預期,經過對比境內外資本市場並審慎考慮後,威康健身放棄境外上市計劃。”
於是在2009年起,原VIE架構拆除,赴境外上市相關協議也就此終止。值得一提的是,威康健身於2015年6月收購了威爾仕100%的出資額。因此,威爾仕由王文偉直接控制的公司變更為威康健身的全資子公司,威康健身對威爾仕的協議控制關係變更為股權控制關係。
在嘗試赴境外IPO未果之後,王文偉一度計劃將威爾仕健身帶向新三板市場,尋求新的資本化路徑。2015年,威爾仕健身的上市計劃被提上日程,但隨後由於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公司戰略的調整,這一計劃並未成行。
上市折戟後,王文偉並不氣餒,計劃透過“收購”這一途徑撬動資本槓桿,讓資本帶著威爾仕起飛。
2016年12月,貴人鳥一則《關於簽訂收購有關健身休閒產業資產框架協議的議案》公告,將王文偉的計劃帶出水面——同日,王文偉釋出《威爾士董事長致員工的一封信》內部信,並在文中透露,威爾仕將與貴人鳥合併成為一家新的上市公司,意圖打造中國最大的體育健康行業上市公司。
針對該收購案,貴人鳥前後披露了諸多訊息。其中,便包括已成長為健身行業標杆“威爾仕健身”的市價——“本次交易的標的資產為交易對方合計持有的威康健身100%股權。威康健身100%股權的預估值區間為22億元-28億元,標的資產的交易價格初步確定為27億元,對應的市盈率為64.27”。
讓貴人鳥開出27億元高價的威康健身,在彼時,其淨資產為9655.89萬元,淨利潤則為4200萬元;門店數量為82家,在籍會員數量為209890人,簡而言之,單店估值已超3000萬。
但這起收購案,歷時數月仍以無果告吹——2017年9月,貴人鳥宣佈終止對“威爾士健身”母公司威康健身的資產重組事項,“在目前市場環境下,本次重組交易雙方在交易對價和支付方式等關鍵條款上無法達成一致。”
貴人鳥收購案終止時隔一年,威爾仕健身被曝出即將被LVMH集團旗下的基金L Catterton收購,交易已經進入實質交割階段。彼時市場訊息為,“交易整體預計估值約30億元。”
L Catterton,這個名字在全球投資界享有盛譽,它是由兩大投資巨頭——LVMH集團旗下的私募基金和不動產投資機構L Captial,以及美國私募投資公司Catterton於2016年合併成立的基金。主要投向消費領域,一度被譽為全球消費品牌“收割機”。
在對威爾仕出手前,L Catterton便對健身和健康領域Pure Barre、Bodytech、Peloton、Equinox、SoulCycle和ClassPass等明星創業企業進行過投資。
在2018年底,工商變更顯示已經完成,L Catterton併購了威爾仕健身母公司威康健身。進入到2023年底,該基金進一步注資威康健身,包括增加註冊資本和補充流動資金。
然而,即便抱上了LVMH這根大腿,威爾仕健身也難逃接連倒閉的命運。
誰能成為威爾仕的白馬騎士?
威爾仕健身的潰敗,實則早有預兆。
在貴人鳥擬收購威爾仕期間,收到上交所出具的《問詢函》,其中特提及,“預案披露,威康健身無土地使用權,僅有一處房產,門店經營主要依賴租賃。”
彼時,貴人鳥回覆稱,“從威康健身及其子公司現有租賃合同來看,威康健身及其子公司租賃房產的剩餘租賃期限主要集中於5~8年,整體租賃期限較長,3年內到期的租賃房產佔比僅為14.41%,較長的租賃期限保證了經營場所的持續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5~8年”對應的,正好是2021—2024年。
換言之,2024年是威爾仕健身門店租賃期限到期的大年,原“‘承租方同等條件下優先續租’或類似安排”,以及“威康健身及其子公司的門店多處於城市核心商圈內,威康健身因其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其與商圈的出租方構成互利共贏的關係,雙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還有“在房產租期到期之前,威康健身也將提前與出租方溝通,爭取順利完成續租,即使遇到不能續租的極端情況,也可透過在原經營場所附近的位置開設新店,滿足老客戶的健身需求,保證持續經營”等有利因素,在當下的2024年已然不中用。
租賃到期清退,成了威爾仕健身的唯一選擇。這也是為何在2024年,威爾仕健身閉店大潮洶湧而至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正如威爾仕健身所言,“自2020年疫情以來,受宏觀經濟下行、消費降級、健身市場環境競爭的不斷加劇、競爭對手倒閉帶來的市場恐慌等因素影響,給公司經營管理帶來了重重困難與挑戰。”
過去幾年,倒閉或暴雷的健身房品牌,也遠不止威爾仕一家。
2023年2月,梵音瑜伽在官方公眾號發文稱,由於鉅額債務壓力,梵音瑜伽全國80家門店暫停營業;同年5月,同為行業龍頭的一兆韋德在欠薪倒閉輿論中被傳“跑路”;2024年4月,Space健身房宣佈停止經營進入清算,但已於7月宣佈迴歸;同年6月,卡莫瑜伽在官方公眾號發文稱,因資金鍊斷裂永久閉店,並表示“當下沒有退費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威爾仕健身的未來顯得撲朔迷離。
儘管身後背靠LVMH旗下基金L Catterton,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援和國際化資源,但威爾仕健身仍需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經營的挑戰。
眼下,誰能成為威爾仕的白馬騎士,助其渡過難關,目前尚未可知。威爾仕健身“最佳化運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自救措施,能否成為其轉型的突破口,同樣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健身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重塑,威爾仕健身能否在這場變革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