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股,是很多股民熱衷的。而對股民來說,究竟是選擇贏家因子,即當下活躍的因子;還是選擇輸家因子,即當下低迷的因子?這個選擇的確很難,強者恆強和強弱切換,都是可能出現的。玉名個人的經驗,如果市場是一個強勢週期,那麼贏家因子的機率大;如果是低迷週期,則輸家因子進行切換的機率更大。我們也結合市場因素,對此2025年相關因素做一個詳解。總結2024,啟示2025
總結2024年行情,有幾個因素是贏家因子的,比如說9.24行情之後,低價股、績差股、尾盤股等活躍,而且類似業績爆雷指數更是創了歷史新高的,這是很多股民比較難接受的,說A股就是炒作績差股。實際上,這是源於市場放水週期中,不會改善基本面,那麼資金必然選擇沒有未來的品種炒作,一方面是這些品種很容易出清,都是奔著短線來的;另一方面是這些品種炒晚了,就沒有機會了,短期很容易激發熱情。
除此之外,我們看到低波動因子是在全年都有用的,這是源於市場是震盪市週期,降低迴撤才能提升收益。包括9.24快速反彈後,我們也看到了市場從10.8日就開始了回落,到了2025年1月中旬,指數還在9.30缺口位置,很多個股和行業卻已經跌回到9.24起點了,這是很有意思的。所謂的牛市,最終成為了泡影,因此降低迴撤是投資者的必備。
成長類因子在 2024 年是典型的輸家因子,300 成長指數大幅跑輸滬深 300 指數收益,包括新興行業也是跑輸指數的,不過不少品種已經連續3年,甚至4年調整了,這意味著2025年的機會在增加。所以,研究輸家因子,在低迷週期更有效一些。尤其是我們看到2024年國債收益和國有大行表現強勁,而2025年的風險收益比就會大大下降了,這就是弱週期中贏家因子往往很難發揮作用的因素。
其實,我們回想在之前,國有大行也是輸家因子,2020-2022年週期中,市場反彈行情中,國有大行也沒有表現;市場對地產弱週期是擔憂的,擔憂銀行壞賬攀升、利潤下滑。但結果是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國有大行的國家背書因素反而成為了市場追捧的關鍵;更牛的是國債收益,30年國債ETF更是大幅跑贏了股市,這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這些都說明輸家因子在弱週期中更有效,我們也是由此入手挖掘2025年選擇方向與博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