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工業版圖中,中國以其強大的製造實力不斷重新整理著世界的認知。作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一環,中國汽車製造業早已穩居全球第一的寶座,而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造船業的迅猛崛起。如今,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國,更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大造船國家。全世界每三艘新造的商船,大約有兩艘是中國製造。
截至2024年上半年,根據市場調研機構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以全球手持訂單量為基準,全球前30強造船集團中包括了16家中國企業、5家韓國企業、5家日本企業和4家歐洲企業。
現代造船業的歷史
現代造船業的起源,要追溯到歐洲。彼時,歐洲憑藉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背景下造船業的蓬勃發展,精湛工藝與先進技術成為其代名詞。時間步入20世紀,日本在造船業異軍突起。這個資源匱乏卻充滿拼搏精神的島國,抓住機遇,憑藉精細管理與人力成本優勢,大幅壓低船舶價格,一舉超越歐洲列強,登頂世界造船業王座。其生產的各類船舶,以高效、低成本,暢銷全球各大港口,船塢中日夜不停忙碌的生產線。
但風水輪流轉,進入21世紀初,日本造船業遭遇發展瓶頸。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揚,原本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被不斷削弱。與此同時,韓國造船業敏銳洞察到這一契機,迅速搶佔份額。韓國企業大力投入研發,引進先進技術,打造現代化船塢與高效生產線,在高階船舶製造領域頻頻發力,超大型油輪、液化天然氣船等高附加值船型訂單紛至沓來,一度成為全球造船業新霸主。
就在韓國造船業春風得意之時,中國的造船業也悄然發力,開始了從追趕到超越的征程。2002年至2008年間,中國造船業經歷了迅猛的增長,完工量和訂單量均實現了大幅度提升。然而,這一時期的國內造船業,雖然規模迅速擴大,但在船舶生產結構上仍存在明顯的短板,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船型上。
面對挑戰,中國造船業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中國造船企業加大了對技術創新和研發的投資力度,致力於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提升自主設計能力。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從低端製造向高階製造的華麗轉身,形成了覆蓋全譜系的船海產品總裝建造能力。
全球造船集團前十名,中國造船集團佔了半壁江山
訂單總噸位6-10名:中遠海運重工、新時代造船、招商工業、今治造船以及Fincantieri。排在第6名的中遠海運重工,手握174艘船的訂單。總部設在上海,是一家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修理改裝及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大型重工企業。
訂單總噸位1-5名:中國船舶集團、HD現代、三星重工、韓華海洋以及揚子江船業集團。中國船舶集團穩居榜首,手握732艘船的訂單,總噸位持續領跑。先後培育了國產大型郵輪、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集研發、製造、配套為一體的世界級海洋裝備產業叢集。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後來者成長為今天的全球領航者。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體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造船業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