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個非遺版春節的來臨,人們告別了龍年,走進了蛇年。在過去一年中,儘管外界環境波瀾起伏,但仍有不少企業家帶領公司穿過重重迷霧,實現了業績的增長,過上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肥年。為此,《財經天下》特別推出“大佬的肥年”專題,將目光聚焦在這群了不起的企業家身上。本篇講述的是湖北大佬精準“抄底”的故事。
01、精準“抄底”,浮盈近百億
47歲的湖北商人、名創優品老闆,這些年放過很多狠話,最後不少都應驗了。
電商蓬勃發展那些年,葉國富多次公開喊話馬雲,稱“電商取代實體零售是痴人說夢”,馬雲和其他電商“忽悠人,嚇唬線下老闆”。如今,線下零售不僅沒被取代,還更迭出多種業態。相繼剝離銀泰百貨、高鑫零售,倒像是對“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線下生意”的階段性叫停。
4個月前,永輝超市因為業績下滑,股價一再下探,葉國富站出來,宣佈名創優品將收購永輝超市。當時,看客們一片譁然,直呼“不懂”。葉國富卻說,“大家都看不懂就對了,如果看得懂我就錯了”。
如今回過頭看,也是這把精準“抄底”,不僅讓葉國富聲名鵲起,被冠上“新科零售王”的名號,還成了股市最大贏家,收益跑贏一眾機構、散戶。
整個2024年,永輝超市飆漲124.82%,每股報收6.34元,總市值超575億元。而在2018~2023年,永輝超市已經連跌了6年,跌得最狠的2021年縮水43.33%。
永輝超市去年的大漲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更確切地說,是2024年9月23日。當晚,名創優品釋出公告稱,準備出資62.7億元,收購永輝超市29.4%的股份,約26.68億股,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一時間,行業內外議論紛紛,不知道葉國富為何要接盤永輝?
畢竟,論主業,永輝是連鎖超市,賣的是生鮮、日用品一類,名創優品是集合店,以玩偶、小飾品等為主,兩者談不上協同。論時機,因為業績下滑,永輝超市股價接連下探,貿然“抄底”,保不齊最後會虧損。
沒想到,9月24日,政策“東風”吹來,A股三大指數集體暴漲。當天,永輝超市報收2.48元/股,較葉國富的收購價2.35元/股,漲幅5.53%。再之後,零售板塊異軍突起,永輝超市股價接連漲停,2024年12月每股還一度摸高到7.87元的新高。
截至2025年1月23日收盤,永輝超市股價報收5.95元/股,四個月漲幅達到153.19%。算下來,過去四個月,葉國富和名創優品還啥都沒幹,就已經從永輝超市身上“躺賺”96億元(浮盈),是當初“抄底價”的1.53倍,羨煞不少跟風追熱點、手忙腳亂做T(做差價),到頭來卻沒賺到多少錢的散戶。
更讓人豔羨的是,不僅永輝超市這個“副業”給力,葉國富的主業——名創優品,因為IP、出海兩條腿走路,近年來業績也屢創新高。
如今走進一家名創優品門店,消費者最先看到的,往往是瘋狂動物城、三麗鷗、迪士尼、Chiikawa等各類IP聯名產品,“彷彿被聯名淹沒了”。這和不少人印象裡,名創優品的“十元店”形象截然不同。與此同時,除了本土市場以外,名創優品還把門店開進了美國、法國、印尼等多個國家。
這意味著,一方面,名創優品的營收來源變多了——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其溢價能力也更高了,畢竟,IP聯名售賣的是“情緒價值”,價格往往比普通產品高出一截。
反映在財務資料上,從公司已披露的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來看,9個月內,名創優品共入賬122.81億元,同比增長22.8%,比2023財年一整年114.7億元的營收還高。歸母淨利潤情況也大體類似。2024財年前9個月,名創優品經調整淨利潤為19.28億元,同比增長13.7%,同樣高於2023財年全年的18.4億元。
在業績的帶動下,名創優品自2022年7月在港股上市以來,已經連漲了三年,2024年12月31日47.05港元/股的收盤價與13.8港元/股的發行價相比,累計漲幅超240.9%。
葉國富作為實控人,身家也跟著漲了不少。《2024胡潤百富榜》顯示,葉國富、楊云云夫婦以255億元身家,位列第185位。兩年前,夫妻倆的身家為90億元,位列當年榜單的第703位。
02、湖北大佬又高調了起來
在化身“股神”、被冠以“新科零售王”的名號之前,葉國富被人熟知的外號,是“葉大炮”。早年間的葉國富,以敢怒敢言的形象示人。再之後,名創優品業績下滑,葉國富明顯沉寂不少。直到2024年,又重新高調起來。
葉國富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流傳最廣的故事版本是,因為家裡窮交不起學費,葉國富中專肄業,之後坐上湖北十堰老家發往廣東的火車,南下打工。
在廣東,葉國富先是在一家鋼管廠做銷售,做到銷冠,後來在朋友的鼓動下,到福建創業做陶瓷生意,以失敗告終,又回到廣東佛山做銷售,認識了之後的妻子——做化妝品銷售的楊云云。
2002年,葉國富和楊云云倆人,在佛山百花廣場租了個15平方米的鋪子,投資10萬元,開始做化妝品展銷,算是正式踏入零售領域。隔年,聽聞賣飾品更賺錢,葉國富開始試水飾品店,之後註冊品牌“哎呀呀”,高峰時期透過加盟開出幾千家店,將近一萬種SKU,應採兒、李湘、阿Sa都給其做過代言人。
2012年,線下連鎖生意普遍受到電商衝擊,葉國富的“哎呀呀”也不能倖免。一番海外考察之後,葉國富回國二次創業,於是有了名創優品。其定位,類似於日本的無印良品,做的是“生活方式產品集合店”,涵蓋美妝護膚、文具、家居日用等多個領域,門店大多開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但走的是平價路線,大多數產品價格在10~30元。
和早年的“哎呀呀”類似,名創優品同樣是靠加盟快速做大規模,然後憑藉規模優勢向上遊採購,一方面提升提價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供應鏈管理,為後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推新品做準備。
具體到加盟方式上,名創優品又開創性地推出了“品牌使用費+貨品保證金+次日分賬制度”的模式。簡單點說,加盟商只需要出錢,基本不用參與日常決策,每天等著拿頭一天銷售額的固定比例分賬。
只不過,不同於“哎呀呀”找明星代言,葉國富本人更多扮演了早期名創優品“代言人”的角色。其刷存在感的方式,以懟人,尤其是馬雲為主。
馬雲提“新零售”概念,葉國富直言,這是在幫阿里拉業務,“新零售是個坑,千萬別跳”;馬雲談消費趨勢,葉國富“開炮”,稱這是“電商在忽悠人”;馬雲說要讓阿里活102年,葉國富直接懟,“出口就講百年品牌的人,想法不成熟”......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再之後,名創優品自身面臨競爭壓力、增長瓶頸,又一度陷入“偽日”風波,葉國富也低調了許多。
如今回溯起來,名創優品之所以前些年增長乏力,一方面是因為競爭者在變多,晨光文具旗下的九木雜物社、生活零售品牌TheGreenParty等,搶奪的都是名創優品的市場;另一方面,電商平臺競相拓展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從消費者到生產者)業務,也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名創優品的“平價”優勢。
與此同時,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名創優品自身的尷尬定位也逐漸凸顯。一來,其品牌力支撐不起做溢價;二來,“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選址,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開支。
後來的故事是,經過沉澱和探索,葉國富重新給名創優品規劃了新路線——一手做IP聯名,一手加速出海。公司業績,也跟著慢慢好轉。
緩過來的葉國富,又重新高調起來。
2024年10月,名創優品舉辦的“2024全球品牌戰略升級成果釋出會”上,葉國富追憶往昔,表示他“從10年前一家不到100平方米的小店”,做到如今的規模,靠的是勇氣,“沒有勇氣,何來運氣”。面向未來,葉國富又表示,接下來10年要帶著100箇中國IP走向世界。
而在各類公開演講、訪談裡,葉國富也不吝談他對零售行業的看法。“不要太在意線上還是線下,現在最關鍵的是回到零售的本質,把產品做好、服務做好”“真正優秀的零售商,一定是一個懂上游,懂研發、設計、製造,開發型的零售商,而不是簡單地把貨放到貨架上賣”,葉國富表示。
03、想做8億人的生意
不同於最早的“哎呀呀”,以及早期的名創優品,做的是平價生意。如今葉國富想構建的,是一個能囊括8億消費者,既能平價走量,又有溢價能力的商業版圖。
其中,名創優品更多扮演的是“品牌向上”的角色。
2023年,名創優品舉辦過一個全球品牌戰略升級釋出會。會上,葉國富表示,要把名創優品打造成“全球IP聯名集合店”。簡單理解,即名創優品拿到國外IP授權,或者自主開發IP,然後圍繞IP生產、售賣商品。
這符合近些年情緒消費的趨勢。比起商品的功能屬性,消費者愈發看重消費帶來的情緒價值。幾乎同樣的產品,加上相應的IP元素,溢價能有兩位數。商家們也樂此不疲,競相追逐IP聯名風口。
這波IP聯名熱中,名創優品多年累積的供應鏈能力,很快派上了用場。一方面,國際知名IP選零售商合作伙伴時,看重的是後者的生產質量和渠道廣度,剛好是名創優品的優勢;另一方面,名創優品又能憑藉迪士尼、哈利波特等國際IP聯名,快速開啟國際市場,大規模鋪貨,從而攤薄授權成本。
與此同時,為了平衡國際知名IP的高成本問題,名創優品還在積極挖掘Chiikawa、Loopy等小眾潮流IP。一旦後期打造成功,又是一筆“成本不高,溢價不低”的生意。
葉國富此前曾表示,2024年前三季度,名創優品海外市場IP商品銷售佔比超過40%。隨著IP產品佔比提升,也帶動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該資料為44.1%。作為對比,2023年下半年,該資料為42.5%。
名創優品IP、出海兩條腿走路,結果已經反映在了財報裡。當然,這條路能走多遠,也得看其能構建起怎樣的護城河,以及能多大程度上開發出自己的IP。畢竟,買來的IP是成本,自己的才算資產。而從財報資料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名創優品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緩,分別為26%、24.1%和19.3%。
另一邊,葉國富“做更多人生意”的目標,則是放在了收購的永輝超市身上。
葉國富為什麼要買永輝超市?拋開運氣使然的“賺差價”不談,用葉國富的話來說,他是想效仿Costco,做中國8億城市人口的生意。
具體來說,葉國富將“零售”分為可選零售和必選零售,名創優品屬於前者,有嚴格的使用者定位,但會受到宏觀經濟變化的影響。以生鮮食品為代表的必選零售則不然,不僅使用者群更廣,也更能對抗經濟週期。
長久以來,葉國富一直想打造“中國版Costco”,一來屬於必選零售,按照其說法,“美國3億城市人口,誕生了沃爾瑪和Costco,中國有8億城市人口,還沒有誕生萬億實體零售企業”;二來,得是“製造開發型零售”,有自己的品牌和供給,能抵禦電商衝擊。
再後來,胖東來以及被胖東來改造的永輝超市,相繼進入葉國富視野,“(他們)身上有Costco的影子”。待到永輝超市傳出待售訊息,葉國富視其為“20年一遇的機會”,果斷出手。
永輝超市能否讓葉國富圓夢,還尚未可知。但從目前來看,被胖東來改造的永輝,其成果還未體現在財務資料上。不久前,永輝超市釋出的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預計虧損14億元,幅度較上年同期有所擴大。究其原因,除了行業整體承壓,還因為“正在經歷調改帶來的前期陣痛”,比如漲薪、增員提高了用人成本,最佳化商品結構影響了毛利率等。
未來,隨著葉國富更多介入永輝超市經營,能多大程度對後者產生影響,以及名創優品如何與永輝超市協同,都只能留待後續觀察了。
(作者|林木,編輯|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