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德銀先後釋出了唱多的研報。其中,高盛預計今年MSCI中國指數有14%的上漲潛力,在樂觀預期下,該漲幅有望達到28%。德銀則預計A股和港股今年中期將超過去年的高點,並表示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將會消失。
為何外資機構突然看漲中國股市?
實際上,外資機構並非首次看漲中國股市,去年已有多家外資機構看好中國股市的走勢。相比起其他外資機構,德銀對中國股票的態度顯得更加樂觀。
在德銀看來,DeepSeek的推出將會引發中國股票估值折價消失,並把DeepSeek的推出比喻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從TikTok的壯大到DeepSeek的推出,一批中國企業的“出海”行動,它們的影響力正在顯著提升,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實力。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擁有全球第三大市值的股票市場,A股與港股也成為了全球資金配置的主要標的。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外資配置中國股票的比例也會持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股市已經調整多年,當前股票市場的平均估值依然處於歷史估值的底部區域。
截至2月6日,滬市平均市盈率僅為13.90倍,滬市主機板平均市盈率為12.86倍。滬深300的市盈率不足13倍。
另外,恒生指數的平均市盈率約為12.17倍、國企指數的平均市盈率約為10.42倍。按照這一估值水平計算,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只是略高於恒生指數,當前A股與港股市場的估值處於歷史估值低位狀態。
與A股、港股相比,美股市場的估值水平明顯偏高。截至2月7日,據不完全資料統計,道瓊斯指數的市盈率約為33.3倍、納斯達克指數的市盈率約為46.26倍、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約為29.50倍。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的中國股市,估值水平卻比美股市場低了一半水平,顯然是不合理的。
中國企業正在加快“出海”,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正在迅速提升,全球資金正在對中國股票,尤其是中國優質股票的估值定價有著重新的審視,對中國資產的認可度也會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流向中國股票市場,也將會促使中美兩地市場的估值差距逐漸縮小。
從中長期的角度出發,中美股票市場的估值差距只會越來越小。假如美股市場繼續保持當前的估值水平,那麼對中國股票市場而言,估值至少提升50%才算合理。
2007年,A股市場第一次觸碰3000點,但在此後的17年裡,A股市場的執行重心基本上圍繞著3000點進行徘徊。在此期間,A股市場曾經走出了幾輪牛市,但最終還是擺脫不了3000點的束縛。
然而,17年前的3000點與現在的3000點不是一回事。17年前的3000點,所對應的市場估值偏貴,當時的3000點屬於估值失真的狀態。17年後的3000點,所對應的市場估值比較便宜,當前的3000點屬於明顯的估值低估水平。
與A股市場相比,美股市場也並非一直走牛市。在1965年至1983年,美股市場同樣走出了近20年的震盪行情。20世紀80年代末,美股市場也走出了長達20年的區間震盪行情。經歷了多年時間的震盪調整,美股市場才走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牛市。
美股市場調整了18年時間,之後突破了大箱體區間,走出了長期牛市。時至目前,A股市場同樣經歷了近18年的震盪調整,18年時間會否成為A股市場向上突破的契機?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從貨幣財政政策的角度考慮,目前的貨幣財政政策處於最近十多年時間最寬鬆的狀態,當前的寬鬆程度比2009年更大。從貨幣財政的角度出發,對股票市場是比較友好的。
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考慮,當前經濟正處於復甦回暖階段。在美林時鐘裡,復甦階段適合投資股票,股票市場在經濟復甦階段會有更好的表現。
從市場估值的角度考慮,當前A股市場正處於歷史估值底部區域,股市向下調整的空間比較有限。在估值底部區域,資金做多積極性會遠高於做空積極性。
從資金流向分析,當前A股市場的日均成交額已經被啟用,股票市場單日成交額很少見到萬億以下。只要市場的供給端不發生明顯擴容,那麼在股市日均成交額達到1.5萬億以上的背景下,市場會更傾向於多頭。
外資機構積極唱多A股,有它們的道理。從中美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來看,兩者之間的估值差距太大,並不合理。如果美股市場的估值水平維持當前的狀態,那麼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至少提升50%,才能夠促使兩地市場的估值差距趨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