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泱
人頭攢動,交頭接耳。這樣的場景,人們似乎似曾相識。
仔細看,才隱隱約約辨別出,在稍遠處的櫃檯上方有一行字:“三十萬噸乙烯工程債券預約專櫃”。我的思緒就回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三十萬噸乙烯工程即是1974年開始建造,位於揚子江邊、杭州灣畔的金山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簡稱金山石化),1979年一期工程正式投產,1980年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此時,國家基本建設的財政政策發生了重大變革,國家對重大工程的投資方式由原來的全額撥付,改為企業自籌,透過銀行貸款,待專案建成投產後逐步收回工程投資,歸還銀行貸款,這一固定資產投資方式的轉變,簡稱為“撥改貸”。
因此,為了籌集鉅額工程建設資金,金山石化決定透過社會集資的辦法,解決資金短缺的矛盾,經市政府批准,於1986年11月,委託時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向社會首次發行“三十萬噸乙烯工程債券”,總計為1.4億元人民幣,其中向個人發售9000萬元。由此,上海債券市場的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當時說起債券,對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年人來說,還是一樁新鮮事。解放初,為支援國家建設,有許多百姓自願購買公債。“文革”後的八十年代初,一度以行政攤派方式,要求職工認購過國庫券,目的也是為了國家建設。而由企業出面,委託銀行向社會發售,以一項工程命名的“債券”,還是頭一次。
當年,老百姓手中並無多少閒錢,聽說銀行有買債券,他們紛紛前來探詢:債券是怎麼一回事?弄明白之後,他們就要盤算:此債券幾年後兌付,年利率可達12%,嗬,比同期銀行儲蓄利息高好多啊!於是,他們樂意掏錢購買。一時間,建設銀行14個網點通宵排起了長隊,蔚為壯觀。他們開始辦理預約登記手續,個人最高額達到40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鉅款啊。
一張四十餘年前的照片,卻有著一項國家重大財政政策的出臺,一次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的重要背景,更折射出普通百姓與國家建設命脈息息相關的人生機遇。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