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解除了該國國防部長加蘭特的職務,此舉成為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政壇最重大的高層變動。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決定恰逢美國大選投票日,時間點耐人尋味。
【以色列國防部長被解職】
以總理和防長之間長期存在不和早已不是秘密,雙方的分歧在本輪衝突爆發前就已顯現。加蘭特曾公開反對內塔尼亞胡的司法改革,而在衝突持續近一年的時間裡,這對戰時決策者之間的矛盾更是愈發突出。不過,兩人並非所謂的“主戰派”與“主和派”之爭,更多是權力上的博弈。
加蘭特的不滿在於,內塔尼亞胡手中握著最終決策權,而一旦以軍在戰場表現不佳,責任往往落在他這個國防部長身上。同時,作為戰時的核心人物,加蘭特難以迴避巴以衝突帶來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因而他不斷試圖與內塔尼亞胡劃清界限。
此外,兩人對待美國的態度大相徑庭。內塔尼亞胡經常把美國的提議當“耳旁風”,而加蘭特則更重視美國政府的意見,注重美方在中東局勢中的立場。正因如此,加蘭特與拜登政府保持著密切聯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此前均與其互動頻繁,這無疑加深了內塔尼亞胡對加蘭特的戒心。
此前,內塔尼亞胡想要將加蘭特“踢出局”,需要考慮到美國的壓力和約束。如今選擇美國大選結果即將揭曉這個關鍵節點撤掉加蘭特,一方面是算準了民主黨自顧不暇,不會騰出精力對其進行限制;另一方面也是賭特朗普會在此次大選中勝算,當然結果也不出所料。
【以色列爆發大規模民眾抗議】
但內塔尼亞胡的這種“小聰明”很快遭到了反噬。事實上,因為巴以衝突的不斷持續,以及被扣押人質遲遲未能被解救,以色列民眾對內塔尼亞胡政府早已怨聲載道。而加蘭特作為以色列防長,在以民眾中的支援率甚至高於內塔尼亞胡。
因此,這次加蘭特被解職的訊息,徹底點燃了以國內民眾怒火。在解職訊息釋出當晚,以色列多個城市爆發了群眾遊行示威活動。
尤其是在以色列的經濟樞紐特拉維夫市,數千名示威者手持以色列國旗,高呼反政府和反內塔尼亞胡的口號。抗議者們阻斷了市中心的道路,並在車道上燃起熊熊大火,導致城市交通癱瘓了數小時之久。
與此同時,加蘭特也在各個社交媒體上頻繁“刷存在感”,用言論煽動民眾情緒。加蘭特表示自己被解職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支援極端正統猶太教徒大規模應徵入伍;二是推動人質交易協議儘快達成。
【以色列總統對內塔尼亞胡表不滿】
其中後者是當前以色列民眾最為關注的問題,加蘭特的發言強烈暗示內塔尼亞胡是人質至今無法迴歸的“罪魁禍首”。同時,加蘭特還表示保衛以色列是其“一生的使命”。他強調,無論在道義和倫理上,以色列都必須“把人質帶回來”。
此外,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也發出警告,表示“以色列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在戰爭中出現動盪和分裂。以色列國家的安全必須高於一切考慮。”他補充道,“在這個時刻,領導層的角色是承擔起重大責任”。對內塔尼亞胡的敲打和不滿之意已經溢於言表。
顯而易見,無論是以色列政黨內部還是普通民眾,對內塔尼亞胡的觀感都非常不好。如果其繼續一條道走到黑,“政變”爆發估計也只是早晚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