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點酷玩每日答疑,今天回答網友提問《為什麼現在的電腦顯示器不追求高解析度了?》
題主是明白人,拖後腿的不是技術,而是市場的響應。
我也比較贊同題主的看法——高解析度比高重新整理率更有份量。目前主流解析度似乎止步於4K,再高的就沒幾家做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高解析度疊高刷buff = 錦上添花,一味衝高解析度 = 吃力不討好。總結:不必激進。
我們要弄清楚一點:只要GPU跟得上,顯示器解析度可以繼續飈高,如果不計成本,4K、8K也會很快過時。
然而關鍵就在於成本。
超高解析度的顯示器技術先進,研發成本甚巨,想要賺回本錢,早期不可能賣便宜。另一方面,願意為新品買單的使用者,不僅要承擔顯示器的昂貴售價(一萬多一個27英寸5K屏,三、四萬一個32英寸6K或8K屏,後面我會給大傢俱體舉例),還需要搭配足夠強悍的PC主機硬體配置,這一套電腦顯示器搞下來支出註定不菲,大多數使用者都會望而卻步。
銷量不高,成本難收回,小廠商也不敢輕易起高調。於是大部分品牌,尤其是實力不濟、市場號召力一般的顯示器廠商,一定不會激進地跟進高解析度。當然,也有不信邪的黑馬非要吃一回螃蟹,但這樣的產品往往只會試探性地做出少量現貨;上架電商平臺之後,經常沒賣幾臺就顯示“無貨”了。這麼貴的產品都壓在倉庫,不是等著破產呢嗎?小品牌即使有推進8K頂配的魄力,也不容易承受背後的巨大投入和虧損風險,做一臺賣一臺才是正解。
更多廠商選擇了穩紮穩打,主流是1080p,我也做1080p;主流升級到2K、4K,那我也老老實實賣2K屏、4K屏,“引領市場”的技術突進,還是讓給巨頭。所以我們看到2021~2023這三年,大多數顯示器廠商都在卷4K,卷miniLED,卷2K高刷,最多4K+高刷+MiniLED/OLED疊buff,但8K領域的PPT都很少有。
巨頭廠商也不傻,我也是來賺錢的,祭出8K只為秀肌肉,後面怎麼幹,還得與時俱進。
以蘋果為例,果子口碑響徹寰宇,被全球使用者奉為圭臬,不買者欽羨,能買者肯砸錢,所以搞幾個先鋒5K、6K視網膜屏,風險不是那麼高。即使銷量少,也能賺個吆喝,總體看並不虧。
看看售價,目前東哥家27英寸5K屏的蘋果Studio Display售價11499,而更高一級的32英寸6K視網膜顯示器(2019年款 Pro Display XDR)標準玻璃款要39999。
戴爾同理,先用PremierColor技術證明自己的實力,領先眾廠商一個身位。下圖就是戴爾首款8K顯示器:Dell UltraSharp 32 UP3218K。
這貨已經是2017年的老傢伙了,當年賣4~5萬,如今依舊穩佔橋頭堡,官網上23835,居然比京東自營27999要便宜四千多。這幾款5K、6K、8K屏作品推出已有四五年,還能穩坐檯前,價格相當穩定,真是令人感慨。
即使巨頭們手頭富裕,也不會一直做不容易賺錢的事。既然沒必要著急給8K甚至更高解析度的顯示器增加支出,不如就此打住,從長計議。
總之,技術的大踏步推進,一定需要市場的廣泛響應。使用者買不起,友商不跟進,自己收不回成本,為什麼要追加投資。等到同級硬體價格親民了,消費者對解析度的需求更高了,再順手推舟更香。如果你期待8K親民時代降臨,可能還要多等好幾年。
我是筆點酷玩,希望我的解答能給大家一些參考和啟發,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