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局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登月,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又相繼開展了5次載人登月。在總共6次載人登月中,一共把12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表面。
但是從1972年之後,直到今天,美國再也沒有開展任何載人登月工程,其他國家當然也沒有登上過月球。有人可能就有疑問:半個多世紀前人類就實現了載人登月,為何50多年過去了,人類再也沒有登陸過月球呢?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還在於“回報”兩字。載人登月工程絕非“過家家”,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門共同協作,動輒需要上萬人共同參與,最終才能實現載人登月。
因此,載人登月工程的週期是相當長的,很多人只知道美國載人登月在1969年實現了,但不知道在1969年之前,美國航天局做了多少準備工作,幾乎長達十年的時間裡,美國航天局一直為載人登月做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多次無人飛船繞月登月工程,為之後載人登月做好全方位準備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如此龐大的工程,總成本自然是不會少的,保守估計,阿波羅登月花費的總成本高達千億美元。雖然美國向來財大氣粗,但如此高昂的成本,他們也是會心疼的。
當然,錢花出去了,不管多少,只要有回報,也不會心疼。但載人登月的回報又是什麼呢?
誠然,在載人登月工程的整個週期內,為了確保載人登月的成功,與之相關的很多產業部門都藉助“載人登月”得到了蓬勃發展,比如說美國的積體電路,微電子,通訊行業等,在這個過程中確實培養了大量的頂尖科研人員,也確保美國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在航天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導地位。
從這點上來講,載人登月的巨大投入還是有所回報的。
但是,幾次探月工程完成之後,美國在月球上發現了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呢?其實並沒有。科學家們發現,月球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氦3這種核原料,被認為是可控核聚變的首選原料,也是很清潔的核原料,幾乎不會給環境帶來任何汙染。
但現實很殘酷,雖然月球上的礦產尤其是氦3資源看起來很誘人,但幾乎完全處於無法開採的階段,開採難度極大,甚至還不如直接在地球的大海里開採核原料更容易。
美國航天局總共6次載人登月工程,把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在月球上溜達溜達,甚至開著月球車逛一逛,然後採集一些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岩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說前幾次載人登月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國的整個航天科技水平,在實戰中檢驗了美國的航天科技,同時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探月經驗,但反覆這樣做,意義就不是很大了,尤其是發現月球上確實一片死寂,並沒有太大的探索價值,起碼目前是這樣。
當然,美國並不傻,雖然有錢,但也不能如此任性消費,很快美國就意識到載人登月的付出與回報嚴重不成正比。實際上並不只是美國,當年的蘇聯也意識到了這點。
於是,美國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逐漸改變了對月球探索的方向。載人登月暫時停止,被成本更低收益更高,風險更小成功率更大的無人月球探測工程取代。
不得不承認,美國阿波羅登月工程確實獲得了大量月球科研的第一手資料,但後面的載人登月就顯得有些重複了。
而且載人登月受限是很大的,尤其是技術和安全方面的限制,還有登月地點也會有嚴格限制,無法在月球背面登陸,因為月球背面無法通訊。更不能是極地,那裡無法探測更深的月球土壤。
另一方面,隨著無人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載人登月就顯得更沒有必要了。再加上美國航天局的撥款逐漸減少,這時候就更需要精打細算了,本來就不多的預算,根本無法支撐載人登月這個龐大的工程。
美國航天局整個阿波羅工程中,總共取回了300多千克的月球岩石,如今大部分仍舊堆積在庫房裡,都快成古董了,如果繼續開展載人登月工程,那肯定是瘋了。
如今對月球探索的要點在於尋找月球上的水資源,為未來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尋找月球上的水資源需要對月球進行更加詳細的探測勘探,需要探測器飛掠到月球不同的區域,而這些工作顯然不是阿波羅飛船和登月人員能夠做到的。
月球基地的規劃和建設是相當漫長的,需要一步一步來,在這個過程中,暫時並不需要人類登陸月球表面。
實際上,美國首次載人登月的背景也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我們都知道,美國和蘇聯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冷戰,在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進行競爭,尤其是航天領域,競爭更具白熱化。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和蘇聯幾乎都會集全國之力發展航天科技,蘇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美國當然也不願甘拜下風,也是在蘇聯的刺激下,有了之後的1969年載人登月。
而如今美國一家獨大,在航天領域暫時沒有了其他國家與之抗衡,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探月以及探索太空的方向目的發生了重大改變,無人探測成為了主流,不僅僅是探索月球,太陽系其他行星的探索,也都是以無人探測為主,當然隨著人類科技不斷發展,未來某天肯定會派送航天員登陸月球之外的星球,比如說火星。
最後來說說我國的航天發展。其實我國的權威航天專家早就透露了我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尤其是在前幾天神舟十七號飛船成功完成任務之後,權威部門再次確認我國將在2030年之前實現載人登月。
以我國在航天領域發展的程序來看,我們的航天事業發展向來是一步一個腳印,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絕不會冒險,更不會說大話。所以,既然航天領域權威部門多次強調了登月時間,想必2030年實現載人登月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那麼,有人可能有疑問:剛才你說了,載人登月並不划算,為何我國還要開展載人登月工程呢?這不是明擺著浪費錢嗎?
有些事情不是錢能衡量的。未來人類的發展必將會朝向地球之外的廣闊太空,而人類要想邁向更遙遠的深空,月球是最好的中轉站,最好的跳板。
月球質量更低,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第一宇宙速度只有每秒1.7千米,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逃逸速度也只有每秒2.4千米,再加上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以月球為中轉站發射火箭和飛船更容易,更節省能源。
更關鍵的一點,載人登月的實戰遠遠勝過任何形式的演練,很多問題都需要在實戰中發現總結。而載人登月工程也是對我國航天科技水平一次最好的檢驗。
同時,登陸月球也是千百年來所有中國人的難以割捨的情結,“嫦娥奔月”的故事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如果2030年之前我國成功實現載人登月,對於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會有極大好處,同時更能極大地提升我國的民族凝聚力。
而我國的航天目標絕不僅僅是載人登月,長期計劃是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能讓航天員常駐月球,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對未來探索更遠的火星打下堅實基礎。
實際上不僅僅是我國,美國暫停載人登月幾十年之後,也開始準備再次登月,主要目的是為更宏大的載人登陸火星做全方位準備。
幾百年前,我國錯過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大航海時代,如今第二次“大航海時代”,也就是對太空的探索已經來臨,我國沒有理由錯過探索太空的“大航海時代”。
對任何新事物的探索,尤其是對於浩瀚太空的探索,前期註定是困難重重,甚至避免不了出現犧牲,尤其是對前幾代甚至十幾代的拓荒者來講,他們時刻都會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但總有人要這樣做,總有人要成為最初的拓荒者,不是嗎?
如果我們懼怕危險,安於現狀,逃避“第二次大航海時代”,我們的後代會怎樣?在他們眼裡,我們肯定是不合格的前輩,而他們也會在太空探索的浪潮中成為“弄潮兒”嘲笑的物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