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 月 19 日訊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明了一種新型防篡改 ID 標籤,有望解決傳統射頻識別標籤 (RFID) 易於複製的難題。這種新型標籤不僅尺寸更小、成本更低,而且還利用太赫茲波實現防篡改功能,可廣泛應用於各類物品的真偽鑑定。
據IT之家瞭解,傳統 RFID 標籤雖然方便讀取,但存在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可以輕鬆地將標籤從正品剝離並貼上到贗品上,從而欺騙認證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巧妙地利用了太赫茲波的特性,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將微小的金屬顆粒混合到貼上標籤的膠水中,然後使用太赫茲波檢測這些顆粒在物體表面形成的獨特圖案。就像指紋一樣,這種隨機的膠水圖案被用於對物品進行身份驗證。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些金屬顆粒就像太赫茲波的鏡子。透過分析反射回來的波形,就可以識別出獨特的圖案。如果有人試圖剝離標籤並重新貼上,就會破壞這種圖案,從而輕鬆識別出篡改行為。
新型防篡改標籤僅有 4 平方毫米大小,並且由光源供電。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模型,能夠以超過 99% 的準確率識別篡改行為。由於成本低廉且尺寸小巧,這種標籤可以應用於各種物品,甚至可以貼上在傳統 RFID 標籤無法附著的微型醫療器械上。
這項研究的部分靈感來自一位研究人員洗車時的經歷。洗車店使用易碎的紙質 RFID 標籤貼上在擋風玻璃上,但這種方式並不十分可靠,可以透過溶解膠水的方式輕鬆移除標籤。
因此,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驗證物品本身,而不是標籤。他們設計了一種包含微小槽口的防篡改標籤,可以讓太赫茲波穿透標籤,照射到混合在膠水中的微金屬顆粒上。太赫茲波的波長較短,能夠檢測到這些微小的顆粒,而傳統射頻波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反射回來的太赫茲波會根據金屬顆粒的分佈情況而有所不同。研究人員在晶片上佈置了多個槽口,可以照射到物體表面的不同點,從而捕獲更多有關顆粒分佈的資訊。
研究人員表示,只要篡改者破壞了膠水介面,就無法複製這些響應訊號。商家可以在貼上標籤後進行初始讀取,並將資料儲存在雲端,以後用於驗證物品真偽。
這項發明有望顯著提升商品防偽的效率,並且降低成本,在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