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第三例無線微創腦機介面植入者小董從華山醫院順利出院,訊號非常好!"
11月17日,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洪波教授在2024中國醫藥工業發展大會和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張江協同聚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上透露,他和學生聯手研發的無線微創腦機介面產品NEO順利進入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綠色通道",後續將在上海實現產業化。
全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叢集,上海正以"全鏈條賦能",在生物醫藥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無論是腦機介面,還是人工智慧(AI)製藥,都需要多學科交叉、多方資源匯聚。不少專家認為,隨著生命科學與資訊科學加速交叉融合,尤其在AI的賦能下,新技術新產品為社會發展帶來的增量將遠超以往。
選擇上海,NEO開啟產業化之路
"我們做腦機介面,不是為了跟馬斯克比拼賽跑,而是要真切解決患者的病痛。"過去一段時間,洪波教授承受了極大壓力,因為提到腦機介面,大家就會將NEO與美國神經連線公司(Neuralink)作比較。
獨創半侵入式腦機介面,是因為從事神經工程、腦機介面20多年的研究經驗告訴洪波,要緊扣"上臨床"這個關鍵點——在創傷小、訊號清晰持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正是在這一思路下,他帶領團隊研發的NEO比Neuralink更早植入了患者大腦。
如今,只有硬幣大小的NEO在首例植入患者的顱骨下、腦硬膜外,已實現了在體12個月安全有效工作。洪波提到,首例患者不僅能夠藉助腦機介面實現腦控抓握,自主喝水吃飯,準確率超過90%;而且在上肢運動和感覺功能康復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上肢動作評估量表(ARAT)提升27分,脊髓損傷量表(ASIA)提升13分。
隨著Neuralink在首位植入者腦內出現晶片電極大量移位,無法正常接收訊號等問題,洪波主導的半侵入式方案的優越性開始顯現。
"我非常感謝我的學生,NEO的產業化全靠他們在上海創辦的博睿康公司。"洪波透露,NEO即將完成從1.0到2.0版的升級,將於明年開始大規模臨床試驗,而上海將成為它落地發展的首選地。
一項醫療技術要從實驗室走向臨床、進入市場,需要從材料、效能、工藝等多方面不斷完善。在洪波看來,博睿康就在張江,這裡集聚著大量生物醫藥企業以及各類高技術創新公司,"這樣的創新生態必定有利於NEO的產業化發展"。
最近,博睿康剛完成了D輪融資,又與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合作完成了NEO的全國第三例、上海首例臨床試驗植入手術。"華山神外的醫生只用了一個半小時,就完成了定位極為精準的植入手術。"
目前,他們正在透過"綠色通道"和器審中心溝通大規模臨床試驗(III期)的入組標準和例數,計劃明年完成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洪波相信,在全鏈條賦能的產業生態下,立足上海發展腦機介面,有望事半功倍。
抓住AI機遇,專業資料"語料"是關鍵
要抓住AI機遇,進一步增強生物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這是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挪威科技大學神經系統科學教授愛德華·莫澤在開幕式的主論壇演講中給上海的建議。
機遇怎樣抓?在騰邁醫藥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何騎看來,如今,演算法快速迭代、算力成本不斷降低,發展生物醫療領域的AI大模型真正缺乏的是高質量的生命科學資料。"‘摺疊’的成功是基於過去40年結構生物學的資料積累,當大模型要涉足疾病研究,就需要更多維度資料,尤其是具有因果關係的資料,而此類資料目前十分缺乏。"
對此,百圖生科公司總裁鄧永富頗為贊同。過去4年,百圖生科構建了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基礎大模型xTrimo V3,總引數量達2100億。基於該大模型,他們還打造了超過200個行業任務模型。"生命科學大模型並不是大語言模型的行業化,而是基於蛋白質、氨基酸等生命科學資料預訓練出來的。"
除了實驗室,高質量的生命科學資料還能從哪裡來?"具有問診、導診能力的大模型,對資料需求必定是十億甚至百億級的。"上海臨床轉化研究院總裁段琦認為,醫學影像、病理、基因等不同維度的資料越多,越能幫助醫生作出精準診斷,也才能訓練出優質的大模型,"我們正在積極思考與探索一些路徑,以合法合規的方式,讓醫療機構將多年積累的高水平資料開放出來,賦能大健康科研與產業。"
作者:許琦敏
文:許琦敏 圖:許琦敏/攝 編輯: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