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Vlog為代表的影片內容創作開始在國內走紅。和海外影片創作社群一樣,國內影片創作社群也以“橫屏”“長影片”為主要創作方向。但很快,短影片、手機直播爆發式增長讓“拍影片”這一創作形式迅速出圈,短影片平臺的創作補貼也讓越來越多創作者進入到影片這一賽道。
大量湧入的影片博主們提高了影片創作行業的競爭壓力,同時也帶動了拍攝裝置的內卷——除了影片內容本身,畫質、聲音等元素也成為了創作者們精益求精的方向。但因新興的影片創作普遍以手機拍攝為主,品牌也必須以手機拍攝為藍本,根據手機拍攝的特點打造拍攝周邊硬體。
那麼對影片博主來說,一款“好的外設”要有哪些產品特質呢?不久前大疆釋出的DJI Mic Mini,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其他品牌學習的模範答案。
圖片來源:DJI
高靈活、低門檻的產品哲學
事實上,11月26日釋出的DJI Mic Mini並非大疆在領夾麥克風領域的第一款產品。2021年,在用Osmo“統治”了消費級增穩攝錄裝置賽道後,大疆就推出了其第一款無線麥克風——DJI Mic。這款革命性的麥克風產品用類似“AirPods”的產品理念,為使用者帶來了極高的靈活性。
曾經的無線麥克風系統是一個塊頭不小的大傢伙:為了保證續航時間,發射端(TX)是一個不比5000mAh充電寶小多少的黑盒子,需要用腰夾固定在身後;麥克風要從衣服底下穿到領口的位置;因降噪水平有限,麥克風需要配備一個碩大的海綿、長毛套以抵抗風噪音。接收端(RX)同樣是一個比手機略小的大黑盒子,而且兩端的收發天線還特別容易接觸不良。
圖片來源:DJI
但DJI Mic改變了這一切:充電盒的設計讓發射、接收兩端可以大幅瘦身;無感的盒內配對也大幅簡化了麥克風使用的步驟——像AirPods一樣,從充電盒裡取出,用夾子或磁鐵固定在衣服上,30秒不到就能開拍。
最新發布的DJI Mic Mini同樣延續了DJI Mic“高靈活”“低門檻”的產品哲學。
得益於大疆在無線收發領域的技術突破,DJI Mic Mini發射端的身形較DJI Mic、DJI Mic 2大幅瘦身,僅10g的重量讓DJI Mic Mini真正“輕若無物”,即使佩戴在軟質衣物上,也不會出現拉扯布料的情況。
圖片來源:雷科技
採用模組化介面的接收端允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切換Lightning、USB-C介面,以適配相機或手機,提高了DJI Mic Mini的通用性。另外和上一代DJI Mic 2相比,DJI Mic Mini也改用了更加外凸、齒紋更深的外接增益旋鈕,在不提高誤觸率的情況下,提升了冬天室外戴手套使用的體驗。
說到室外使用,DJI Mic Mini的小體積也帶來了另一項“體驗最佳化”:DJI Mic Mini的發射端可以在不拆防風罩的情況下裝進充電盒中,讓麥克風像AirPods一樣“開蓋即用”。難能可貴的是,即使DJI Mic Mini重新定義了便攜無線麥克風系統的天花板,但在其“專業素養”方面,大疆也沒有絲毫妥協。
圖片來源:雷科技
全向麥克風和大疆標誌性的降噪演算法、搭配兩款不同的防風罩,讓DJI Mic Mini在大風環境中也能擁有穩定、清晰的收音效果;充電盒與“雙發”配置提供了長達48小時的總續航時間。至於訊號傳輸,那更是大疆的拿手好戲,無論配合專用接收端,還是直接與手機藍芽連線,DJI Mic Mini的表現都一如既往的穩定可靠。
做創作者需要、想要的創作裝置
其實光是基於DJI Mic Mini的產品體驗,我們就已經可以給大疆的產品哲學下定論了——大疆的每一件產品,其核心用一句話都能概括:用行業最前沿的技術,解決創作過程中最現實的問題。
對大多數品牌來說,滿足客戶的明確的產品需求,做出創作者“需要”的產品,已經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了。但對大疆來說,僅僅滿足“使用者所需”還遠遠不夠。大疆真正在做的,其實是在使用者意識到自己“需要”之前,就用產品解決那些“已經存在但尚未察覺”的問題。
拿讓大疆聞名於世的無人機來說,無論你是想記錄生活、解鎖拍攝新視角的初學者,還是追求極致的畫面表達,擁有豐富經驗的專業飛手,大疆從Mavic到Inspire的豐富產品,總有一款能滿足最實際的拍攝需求,助你發揮無盡的創作能力,拍到你想要的畫面。
同樣的產品哲學也體現在穩定器、麥克風、運動相機甚至是戶外電源上:導演讓攝影師“端著無人機”拍攝?那我就把無人機的穩定平臺單獨拿出來,滿足使用者“只要穩定不要飛”的實際需求;使用者想要帶穩定器的小型攝影機?那我就把運動相機的感測器直接做到穩定器上,用Osmo Pocket這種跨界新品改變穩定器的市場生態。
圖片來源:雷科技
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創作者對裝置的需求發生“180度”的轉變,大疆也會在第一時間跟進。以麥克風為例:過去大家普遍使用大型的專業麥克風收發裝置,大疆敏銳地抓到了便攜這樣隱藏需求,拿出了DJI Mic、DJI Mic 2這樣的產品。
而當影片創作開始朝著大眾化、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後,創作者也需要一些更容易上手,在互動上親民、效能上專業的產品,最好能像AirPods那樣到手即用。儘管這樣的需求聽起來有些矛盾,但大疆仍拿出了DJI Mic Mini這樣的產品:效能上,源自DJI Mic 2 的技術下放讓DJI Mic Mini有著專業裝置的收音、抗噪、傳輸效果;易用性上,大疆也讓DJI Mic Mini做到了零門檻上手,用起來和耳機一樣方便。
這種對行業需求的敏銳觀察,與強大的技術整合能力,才是大疆能實現創作者“夢想”的根基。
一處大疆、處處大疆
2012年12月,大疆推出了首款消費級無人機——Phantom 1(精靈1),大疆圍繞拍攝而生的商業帝國也就此拉開序幕。十二年後,大疆產品矩陣以及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已經形成了開放、協同的生態體系:
在大疆自己的小生態中,DJI Mic Mini能透過DJI OsmoAudio™的有機協同,為使用者提供優質、完整、易用的拍攝解決方案;在影視工業的大生態中,大疆也透過開放融入,攜手眾多廠商共同為使用者服務,降低裝置使用門檻、提高創作效率,促進優秀作品的湧現。
憑藉出色的產品體驗,大疆也成功地增強了品牌認知度和使用者粘性:無論使用者最初接觸的是大疆的無人機、穩定器還是無線麥克風,在大疆極低的上手門檻與完整的軟硬體生態包圍下,使用者早晚會接觸到大疆的其他創作工具,從而形成了對品牌的高度忠誠。
這種“一處大疆、處處大疆”的生態協同戰略,也極大地推動了影片創作的普及,並讓大疆成為影片創作領域不容忽視的存在。隨著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加入,大疆的產品和生態系統還將以更大的影響力,推動全球影像技術與影片創作水平的發展。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可以肯定的是,DJI Mic Mini不會是大疆推進技術普及、提高行業創作水平的終點。透過降低創作門檻、最佳化使用者體驗,大疆還將助力更多人表達自己的故事。就像大疆高階戰略總監兼新聞發言人張曉楠曾經說過的那樣:
從最初單一的增穩裝置,發展至如今天地一體、互聯互通的移動拍攝系統,大疆不斷助力著全球影像創作者拓展創意邊界,實現創作自由。未來大疆還會不斷創新,為電影行業帶來更高效全面的工作流,推動影視工業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