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發車78輛,其中跨國公司首發車6輛;展車總數1171輛,其中新能源車512輛。”作為車企衝刺年終收官賽,2024年廣州車展正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如火如荼地舉辦。
包括SU7 Ultra 、小鵬P7+、樂道L60、方程豹豹8、仰望U9、騰勢N9等一眾新能源車型也憑藉強悍的效能、高階的智駕以及炫酷的本領,“享受”著現場消費者熱情高昂的呼喊聲。
車展開幕前2天,在距離展館2100公里外的天津市永濠奧達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也剛剛上演了一番熱鬧非凡的景象。
只不過,這種熱鬧不是因為炫酷的概念車和亮眼的車型,而是消費者拼盡全力想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權益。
就在位於北京市東五環的全球首家5S店引發“跑路風波”僅一個月後,天津市最大的奧迪4S店因為遭遇了嚴重的經營問題,被曝出閉店跑路。
已閉店的天津永濠奧達4S店
被波及的上千名無辜車主,無奈之下不得不集體上門維權。
如今, “品牌取消授權”、“公司暫停所有業務”、“資金鍊斷裂”……種種問題成為了各大傳統車企4S店停業或者倒閉的原因。
與之相反的是,在傳統經銷商陷入關店潮的同時,造車新勢力們似乎正在開足馬力,大力佈局線下門店……
一進一出,車主們還該相信4S店嗎?
傳統4S店,頻現“跑路風波”
11月17日晚間,天津永濠集團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一汽奧迪天津永濠奧達”釋出了一則宣告,就近期“永濠奧迪、永濠紅旗、永濠東風本田”三個品牌4S店突然閉店進行了官方回應。
宣告肯定了網路的一些傳播內容,比如,“因遭遇了合作多年的某銀行突然抽回貸款的嚴重衝擊,資金鍊斷裂,並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就包括不能按時向客戶交付車輛;不能足額支付2024年8月至10月的員工工資;相關返利被暫停發放等。”
同時,也否認了個別資訊,如“永濠集團老闆王學軍已攜款潛逃至國外”、“4S店將庫房車輛全部轉移”、“客戶在永濠奧迪交了80萬提不了車”等。
“永濠奧迪‘爆雷’”的相關新聞,發酵於11月12日。
根據紅星新聞旗下《紅星資本局》報道,位於天津市西青區中北鎮的永濠奧迪4S店確已“爆雷”。該店建築面積近2萬平米,銷售展廳3000平米,是天津最大的奧迪4S店。
事情發生第二天,《鳳凰WEEKLY財經》試圖撥打過天津永濠奧通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的電話,但已經無法撥通;“天津永濠奧迪服務部”的微信賬號也已經無法提供服務。
透過賬號“一汽奧迪天津永濠奧達”,《鳳凰WEEKLY財經》聯絡到了此前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
該工作人員告訴《鳳凰WEEKLY財經》,自己此前負責車主續保相關業務,“不過現在店已經黃了,工作人員和消費者都只能找相關部門維權。”
上述工作人員提到,“我自己也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正常發工資了,8月、9月、10月都只發了最低保障2300元。”
無獨有偶,天津這家最大的奧迪4S店“爆雷”前不足一個月,寶馬全球首家5S店北京星德寶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也因面臨嚴重資金壓力,陷入跑路風波。
焦灼的車主、“被離職”的“星德寶”員工成為了最大的受害群體。
奧迪、寶馬之外,根據新華社報道,凱迪拉克位於北京和重慶的多家4S店、雪佛蘭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門店也都已經關停。
閉店的直接因素是經營不好,直白來講就是賣不出去車,賺不到錢。
《2024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僅35.4%的汽車經銷商實現盈利,半數以上的汽車經銷商面臨虧損。
這一點,從全國最大的豪車經銷商中升控股的財報中,也清晰可見。
中升控股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總營收為824.2億元,淨利潤15.8億元,同比大跌47.5%。毛利更為慘淡,上半年毛利總額49.3億元,其中新車銷售毛利為-19.9億元。
中升控股對此解釋道,收入下滑,主要是緣於年度新車銷量的下滑。毛利下滑主要緣於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新車平均銷售下滑,導致經銷商端新車毛利下降。
沒有關門的4S店,也過得“苟延殘喘”。
北京多家賓士4S店的銷售人員告訴《鳳凰WEEKLY財經》,目前賣車真的很難賺錢,基本上是賣一輛虧一輛。
一位在北京從事汽車售後服務相關工作的人員更是直言,自己工作的4S店,已經於今年年初取消了新車銷售業務,只做售後維修和保養。
當被問及只做售後維修能否維持生計時,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只做售後反而活得更好,畢竟賣新車,就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新勢力陸續迴歸經銷商模式
與傳統燃油車4S店日漸慘淡相反的是,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銷售模式,正從重線上輕線下,向經銷商模式轉移。
曾幾何時,造車新勢力採用的“線上下單,直接訂車,無中間商賺差價”的直營銷售模式,被廣泛認為是汽車銷售行業的一次重大變革,甚至顛覆了傳統汽車的銷售模式。
究其根本,則是這種直營模式,價格更加透明,也能夠更直接地與消費者溝通。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購車體驗,也減少了實體店面的運營成本。
根據此前德勤全球釋出的一份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超過40%的中國消費者希望繞過傳統經銷商渠道,直接從廠家購買汽車。
然而,隨著市場的深入發展,自主新能源品牌日益增多。競爭的日益加劇,使得單純的線上模式,一方面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汽車實際體驗的需求,另一方面,品牌也無法真正佔領消費者心智,從而形成品牌認知。
尤其是隨著直營門店“開闢者”特斯拉旗下直營店數量的增多,其在保留了“去除傳統渠道繁雜‘套路’,無中間商賺差價”這一優勢的同時,也彌補和強化了品牌的控制力和使用者體驗。
隨後,造車新勢力紛紛迷上了“直營店模式”,開始大力鋪設線下自營門店。
這種顛覆傳統4S店模式的門店,陸續出現在各大商超等繁華地段,造車新勢力的品牌門店、展廳數量,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長。
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理想擁有零售中心497家;小鵬汽車實體銷售網絡合共611間門店;蔚來中心和蔚來空間共計569家,樂道品牌銷售門店105家;零跑銷售門店474家。
此外,今年9月9日,極氪第470家店正式開業;10月底,小米汽車門店數量已達139家。
小米汽車銷售服務中心
越來越多的線下門店數量,承擔的自然不只是品牌建設的重任,更多成為了新能源汽車銷售的主要動力。
然而,看似兩全其美的事情,實則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除頭部品牌外,更多車企的直營門店銷量並不能覆蓋門店的高成本。
這也就出現了店越來越多,但銷量和盈利情況卻未形成正相關的事實。
銷量焦慮的新造車品牌,陸續“迴歸”傳統銷售模式,引入經銷商進場。
2023年9月,小鵬汽車渠道變革方案“木星計劃”公佈,旨在逐步淘汰效率低下的直營門店,同時擴大代理經銷商的門店規模。
今年7月,《鳳凰WEEKLY財經》從阿維塔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阿維塔雖然沒有完全放棄直營門店,但已經向直營+代理模式轉變;奇瑞汽車明確將成立專門負責智界汽車的銷售工作的EH銷售部。業內人士猜測,未來不排除智界汽車會直接出現在奇瑞的經銷商門店。
同年6月,比亞迪旗下騰勢汽車和方程豹汽車相繼宣佈開放經銷商加盟的計劃,逐步進入到“直營+經銷商夥伴”的渠道模式。
此外,智己、嵐圖、埃安等依託傳統車企成長起來的新造車品牌,也都陸續“擁抱”“直營+經銷”的混合銷售模式。
就連“遙遙領先”的問界,也在試圖接觸經銷商。中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近日釋出公告稱,公司與賽力斯簽訂初步協商協議,同意就合作分銷後者旗下的新能源汽車進行進一步磋商。
4S店到底還行不行?
一邊是傳統燃油車4S店“跑路”“爆雷”“停止服務”,另一邊是新勢力張開懷抱,緊緊“擁抱”經銷商。
截然不同的走勢,讓廣大消費者一頭霧水的同時,也難免令人產生質疑:存在了幾十年,甚至排在全球前列的門店都可以跑路,那新勢力品牌的線下門店,又能有幾分靠譜?
客觀來講,傳統汽車4S店跑路的根本原因,並非經銷商這種銷售模式走不通了,而是整個汽車產業格局發生了變化。
11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披露了汽車產業10月產銷資料。資料顯示,2024年10月,傳統燃料乘用車國內銷量104.1萬輛,比上年同期減少23.6萬輛,同比下降18.5%。
今年1-10月,傳統燃料乘用車國內銷量904.6萬輛,比上年同期減少233.2萬輛,同比下降20.5%。
已成頹勢的燃油車市場銷量的對面,是勢如破竹的新能源汽車。
資料顯示,今年1-10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同比增長38.6%,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持續攀升。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為31.6%。到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已經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9.6%。7-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連續4個月突破50%。
國內汽車市場“電進油退”的趨勢已成定局,但如果撇開產業變革這一大背景,單純從經銷商這種被驗證了數十年的銷售模式來看,其對銷量的提升,在很多層面還是要優於自營門店的,這也是新能源汽車逐漸偏向線下並擁抱經銷商的原因。
一位阿維塔門店的銷售人員也曾告訴《鳳凰WEEKLY財經》,相較於自營門店,經銷商門店的銷售人員,在銷售產品方面,經驗更足,也更專業。
“尤其是經銷商的工作人員,因為揹負著業績壓力,所以主觀能動性更高,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認知——賣車是第一要義。因此,在提高銷量方面也要高於自營門店的工作人員。”上述銷售提到。
除了銷售人員的專業能力,經銷商的優勢還在於銷售網路更成熟,尤其是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這些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
覆蓋性廣、細分性強等特點,可以加速品牌在下沉市場的滲透,減少自建門店的初期投資與長期運營成本,這都是目前新勢力車企最需要的。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新能源汽車引入的經銷商模式,又與傳統4S店不完全一致。
這種被稱為“自營+經銷商”的銷售模式,價格體系統一,不會出現一個車型不同門店不同價格的情況;品牌對門店的控制力較強,這就使得銷售人員的服務標準和服務較高等特點,很好地彌補了傳統4S店的不足。
簡單來講,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事實上,直營門店和經銷商門店,從來不是取代關係。
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的同時,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車企更需要透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