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在長沙發布《演藝+直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特徵》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直播幫助演藝類主播及相關團體提高了內容生產的產能利用率,進而推動演藝行業發展,促進優質內容生產,提高演藝類市場規模,讓從業者獲得穩定收入,帶動就業。
目前的直播形態可以分為交易類直播和演藝類直播,前者以電商為主,後者則包含曲藝、唱歌、舞蹈和器樂等。近年來,隨著直播行業的規範化和職業化,演藝類直播已經成為演藝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年中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網路表演(直播)行業市場營收規模達2095億元。
市場的快速發展正在促使其與傳統演藝行業表演的深度融合。社科院此次的研究指出,傳統演藝行業透過直播展開數字化轉型,並出現“轉型相促”的特徵。
演藝市場規模成倍增長
報告指出,傳統演藝行業線上下經營中,經常面臨著諸如場地、時間、觀眾覆蓋範圍的限制。對既定規模的演藝人員、演藝場地和裝置,演藝服務的產出頻次和覆蓋規模有限。隨著直播的興起,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
報告指出,對於演藝行業,雖然固定場地和固定人員和線下場景的產出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由於直播使覆蓋範圍擴大,同步覆蓋的盈利及非盈利收費模式,同步的直播都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受眾的範圍和傳播的時長。這也就是說,演藝行業在保留原有線下市場之外,獲得了一個新增的線上市場。
“在這個市場中,演藝行業從業者可以透過直播吸引更多的粉絲和觀眾,進而轉化為線下的忠實觀眾或消費者。同時,他們還可以透過直播進行品牌宣傳、票務銷售等商業活動,進一步拓展其市場份額,提升盈利能力。”課題負責人、中國社科院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虎濤表示。
楊虎濤分享報告內容
位於湖南的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就是典型代表。作為傳統戲劇的院團,線上、線下的協同發展提高了其產出效能。在開通直播之前,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每年要大致進行160場的演出,包括以演摺子戲為主的送戲下鄉和駐地劇場演出的新創劇目、大戲等。
在線上開始直播之後,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基本保持了兩天一場直播的頻率,相當於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增加了180場以上的演出。在“產能”倍增的同時,受眾也實現了數百倍的增長。覆蓋範圍從長沙本地輻射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目前,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抖音賬號已吸引超24萬人關注。
更多的個體發展機遇
報告同時指出,直播也為很多“素人”提供了嶄露頭角的舞臺。相比傳統演藝節目需要複雜的籌備和團隊協作,影片直播更加靈活便捷,單品製作、單人演出的門檻和成本大大降低。而實時評論、點贊形成的快速反饋機制讓藝人能夠及時獲取觀眾反饋,可以快速調整表演內容,提高內容質量和吸引力。在直播平臺上,許多非科班演藝從業人員可以透過展示自己的才藝和創意,在互動、調整過程中成功吸引大量粉絲關注,並獲得了更多的線下演出機會。
在眾多受益於直播平臺的“素人”中,歌唱主播楊昊便是其中之一。楊昊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楊昊選擇了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工作之餘,他總是利用空閒時間練習歌曲,將日常所見所感融入唱歌中。
正在直播的楊昊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昊決定嘗試開設自己的直播間,分享自己的音樂才華。起初,觀眾寥寥無幾,但他並沒有放棄。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和不懈努力,楊昊的直播間逐漸積累了數千名忠實粉絲。後續,楊昊加入了專業的直播公會。透過系統化的培訓和精心策劃的活動,楊昊的人氣持續攀升,粉絲量突破百萬大關,單場直播線上觀看人數更是超過萬人。
“我還獲得了大量的線下表演邀約,一些商演和文藝演出都會來邀請我。”楊昊說。
收入帶動與就業增長
時空限制的打破,市場範圍的擴充套件、技術加持下准入門檻的降低,賦予了每個演藝人員透過直播展示自己的機會。無論是專業院團的演員,還是直播平臺上的原生藝人,都可以透過直播平臺展示自己的才藝,吸引粉絲關注。
報告指出,直播為專業演員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展示舞臺。他們可以透過直播平臺展示自己的精湛演技和深厚藝術功底,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分享自己的演藝心得和創作體會。同時,他們還可以利用直播平臺的實時反饋機制,及時瞭解觀眾對錶演的評價和反饋,從而不斷調整和最佳化自己的表演風格。這進一步提升了專業演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使得他們的演藝事業更加豐富多彩。
一位受訪的地方戲劇演員表示,在疫情期間,直播不僅成為她保持演出狀態的唯一途徑,也為她帶來了額外的打賞收入,當時,直播不僅帶來了數倍於工資收入的經濟激勵,更重要是是使她收穫了大量粉絲,疫情結束之後,雖然她只能在繁忙的劇團演出之後才能偶爾個人直播,但仍然可以帶來和工資收入基本相當的打賞收入。
演藝直播在拓展了演藝市場的規模的同時,也衍生出了新的分工型別,擴大了就業範圍。
課題組調研發現,與直播相關的工作包括策劃與文案、攝像與導播、編輯與後期製作、社交媒體運營、直播美工設計師、資料分析師和客服人員等。主播和服務人員(包括場控、文案、剪輯、運營推廣等)的人員配比基本上是1:2左右,即1個主播可以帶動2個新增就業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表示,網路直播是包容性和靈活性很強的工作。一些年輕人透過網路主播樹立就業信心,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賽道,也為其選擇其他職業提供了有效過渡。很多網路主播在專業機構的發掘、培育和孵化下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創業機會,使與之相關的就業崗位如雨後春筍般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