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2月1日報道 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1月26日發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前高階研究員克里斯托弗·托馬斯和美國康奈爾大學技術政策研究所所長莎拉·克雷普斯的文章,題為《美國無法獨自贏得技術競賽》。全文摘編如下:
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主戰場。中國希望轉變為高科技製造業強國,減少對外國技術和進口的依賴。華盛頓的目標是加快創新,在人工智慧和先進半導體方面儘可能領先北京。為了促進國內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美國2022年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承諾向美國半導體研發和製造等投入527億美元。在海外技術政策方面,美國採取所謂的“小院高牆”做法,利用出口管制和類似工具限制中國企業獲取人工智慧晶片和半導體裝置等基礎性技術產品。
華盛頓的技術戰略只關注國內投資,忽視了真正的競爭是在美國以及中國的邊界之外。技術生態系統才是真正的競爭對手。
技術競爭不僅是兩個國家或兩組公司之間的競爭,因此,擁有一個政府實驗室或一家掌握獨特技術的公司並不能贏得這場競爭。一項成功技術的標誌是,它可以作為一種產品或服務用於數以千計的企業或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要實現這種規模的成功,需要有一個眾多企業合作的生態系統。世界上有兩個新興的技術生態系統——一個以美國為基礎,一個以中國為基礎——它們是全球性的,定義模糊的,而且在研發、生產、制定軟體標準和供應鏈方面往往有重疊,在消費品的生產過程中發揮著協同作用。在這場複雜的競爭中,獲勝的生態系統將是一個綜合能力最先進、成本最低和最可靠的生態系統。
由於大量技術使用和創新發生在美國和中國以外,所以建立合作網是必要的。在人工智慧和半導體領域佔領最前沿的不僅是美國和中國,但是,世界其他地區的政府和企業家在獲取資本方面常常面臨挑戰——他們要尋求外部投資來填補缺口。而且,美國和中國在這個領域的主導力量非常強大,以至於其他地方的公共和私營部門在研發過程中必須選擇遵循哪一方的標準、用哪些半導體供應商以及服務於哪些客戶。
中國政府正開始培養自己的全球技術生態系統,而不是隻關注本國的技術發展。“數字絲綢之路”所包含的激勵措施,以及貸款擔保和技術採購補貼就是在鼓勵非洲、中亞和中東國家採用中國的技術。與此同時,中國高質量、低成本的5G網路、電動汽車和智慧手機,正吸引著對價格敏感的全世界消費者。對於想推進數字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國家來說,中國提供的資金和技術是一個受歡迎的解決方案。
美國政府尚未在同一層面與中國展開競爭。美國現有制度和傳統的經濟治國手段也沒有賦予它這樣做的靈活性和能力。要在競爭中強化自己,美國需要一個新的投資基金。
美國目前的政策基本等同於補貼計劃。相比之下,全球科技基金將作為一個投資基金,由一個獨立、專業、經驗豐富的團隊運作,根據市場情況進行投資。
當美國以發放補貼和市場限制措施來支援美國製造時,往往會犧牲其他國家和公司的利益,而它們在更廣泛的技術生態系統中有著重要作用。有了全球科技基金,華盛頓就可以建立雙贏的夥伴關係。全球科技基金還可以在與美國經濟和技術聯絡不那麼緊密的地區尋求類似的機會。例如,在東南亞或拉丁美洲,該基金可以與當地夥伴合作,投資於能源供應鏈,尤其是電池和綠色能源,它還可以支援阿聯酋和沙特的人工智慧投資。
現在,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實現技術上的自給自足,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無限期地保持目前的優勢——不管這些優勢是在太空技術、先進的半導體開發,還是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方面。要想繼續參與這場遊戲,華盛頓需要的手段比目前可以使用的要多。它需要幫助美國的關鍵夥伴獲得技術能力和本地生產能力,確保這些夥伴的投資對美國有利。如果美國要在兩個全球性技術生態系統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它在資本和專業知識方面的投入就不能僅限於國內。(編譯/潘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