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在家的會談到去年將文章投稿,其間經歷了無數重要的契機,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可能導致吳健雄的這一重大物理學貢獻繼續被湮沒在歷史之中。
撰文 | 張程寧(全美南京大學校友會會長)
量子糾纏這一概念是現代科技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最早透過實驗驗證這一概念的科學家是吳健雄教授,這一工作於1949年完成,當時吳健雄仍是中國籍!
2024年12月1日,出身東方的吳健雄因其在量子糾纏上的突破性實驗以及其它重要貢獻,登上了國際物理期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年度封刊的封面。這一訊息在國內引起了部分人的關注。藉此機會,我向大家回顧這篇封面文章背後的來龍去脈,以饗讀者。
起源:楊振寧家中的會談
2016年的一天,澳門大學趙偉(編注:電腦科學家,時任澳門大學校長)和馮達旋(編注:物理學家,時任澳門大學校長特別助理)應邀前往北京清華大學科學館二樓,拜訪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徐湛教授。徐湛是馮達旋相識40多年的老朋友。交談中,徐湛提到楊振寧先生的辦公室就在他辦公室附近。恰好馮達旋1977年曾邀請楊振寧先生到Drexel University演講,彼此相識已久。於是,大家提議一起去楊先生的辦公室打個招呼。
楊先生見到大家非常高興,與大家愉快地聊天。聊得正興時,他熱情邀請大家到他家坐坐。到楊先生家後,他的夫人翁帆熱情地為大家倒上茶水,大家繼續探討了許多話題。
談話中,馮達旋聯想到當時量子科學的熱門話題,便向楊振寧先生請教關於量子糾纏的相關見解。楊先生聽後微笑著反問道:“你知道是誰最早透過實驗證明了量子糾纏嗎?”馮達旋思索片刻,回答道:“會不會是Murray Gell-Mann?”
馮達旋在回答時心中也有疑惑,因為他知道Murray Gell-Mann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不太可能親自做實驗,也許是他推動了相關實驗。但楊先生不假思索地說道:“你錯了,是吳健雄。她的研究應該是發表在1950年的《物理評論》上。不過現在我一時找不到那篇文章了。”
趙偉(中)、馮達旋(右)在楊振寧(左)家中談話 | 圖片來源:馮達旋
馮達旋聽後十分驚歎。他曾讀過楊振寧先生撰寫的個人研究和發現的總結,印象中楊先生似乎從未特別提到過量子糾纏的問題。然而,時隔半個多世紀,楊先生仍然清楚地記得這個實驗,這足以證明他作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即使當時已年逾九旬,依然未曾放棄對任何一個物理基礎理論的關注,這讓馮達旋由衷地感到敬佩。
拜訪結束後,馮達旋和徐湛分別嘗試設法尋找楊先生提到的那篇論文。然而,經過一番努力仍一無所獲,最終只能遺憾作罷。
契機:2022年美國華盛頓紀念吳健雄誕辰國際學術會議
時間來到2022年初,這年是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我覺得應該為校慶做些紀念活動,於是打電話徵詢達馮達旋的建議。馮達旋立刻回答:“你們的校友吳健雄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於是電話裡,我們敲定以“紀念吳健雄誕辰110週年暨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為主題,舉辦一場國際學術討論會。
接著,我們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馮達旋首先聯絡了自己的老朋友,曾於2001年、2004年以及從2008年到2013年擔任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的成員,並於2013年擔任其主席的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拉斯·布林克(Lars Brink)教授。並邀請他擔任組委會成員之一。同時,馮達旋委托拉斯·布林克幫助尋找楊振寧先生提到的吳健雄關於量子糾纏的文章。拉斯·布林克愉快地答應了請求。
Lars Brink教授 | 圖片來源:Lars Brink
在會議前兩個月,拉斯·布林克與馮達旋通電話,交流了一些會議籌備的事項,同時他告訴馮達旋他有可能無法參加當天的會議。馮達旋當時並未多想。特別是後來,在會議前兩週,拉斯·布林克又表示可以參會,並提前送來了他的演講幻燈片(PPT)。
收到拉斯·布林克發來的演講幻燈片(PPT),馮達旋看過後激動地給我打電話說:“ 拉斯非常了不起!這是一個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 ,並馬上建議我將拉斯·布林克教授的發言調整為第一位。馮達旋認為拉斯·布林克(Lars Brink)教授作為一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能夠深入理解吳健雄及其學生沙克諾夫(Irving Shaknov)於1950年1月1日發表在《物理評論》上的那篇題為《The Angular Correlation of Scattered Annihilation Radiation》(Wu, C.S. and Shaknov, I. (1950)Physical Review, 77, 136)的文章。雖然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兩頁、不到1000字,拉斯·布林克卻能用不到120字的幻燈片將其清晰地解釋清楚,確實了不起。
更重要的是,憑藉他多年擔任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所積累的專業“嗅覺”, 拉斯·布林克教授判斷這是一個具備“諾貝爾獎高度”的突破性實驗。正是這一權威評價,為後續宣傳吳健雄在量子糾纏領域的重要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權威:拉斯·布林克的幻燈片和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
2022年9月24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國國家郵政總局會議大廳。美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物理學會聯合主辦、全美南京大學校友會承辦的“紀念吳健雄誕辰110週年國際學術論壇”的大會如期進行,拉斯·布林克教授面對幾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物理愛好者、中學生做了題為“珍珠盒裡兩塊寶石”的演講,揭示了鮮為人知但具有諾貝爾獎高度的實驗成果:1949年,吳健雄與其學生沙克諾夫透過實驗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了量子糾纏現象。布林克教授同時鄭重評價此事“發現太早”,具有“諾貝爾獎高度”(見下圖)。至此,吳健雄在量子領域所作的卓越貢獻開始逐漸被世人關注。
Lars Brink教授報告PPT | 圖片來源:Lars Brink
這次紀念大會取得了圓滿成功。下圖展示的是經過美國郵政總局批准,我們設計並製作的以整版吳健雄紀念郵票為主題,結合吳健雄生平、美國郵政總局對吳健雄的評價以及經美國和中國物理學會授權使用的標誌製作的大會紀念品。
2022年9月24日,拉斯·布林克教授的話音剛落,僅僅一個多星期後的2022年10月4日,諾貝爾委員會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來自法國、美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量子糾纏實驗方面的成就。
此時此刻,我們才真正理解拉斯·布林克教授那六個英文單詞——“Discovered Too Early!”(發現太早)和“Nobel Prize Height”(諾貝爾獎高度)的深刻含義。
我們更加欽佩拉斯·布林克教授的學識與遠見,同時也讓我們充滿信心,深感有責任、有義務去廣泛宣揚吳健雄在量子科學領域被遺忘的卓越貢獻。
意外:拉斯·布林克因病去世
2022年10月29日,在我們成功舉辦會議的一個月後,我們震驚而悲痛地得知,尊敬的拉斯·布林克教授因病去世。直到這時我們才瞭解到,會議期間,拉斯·布林克已是癌症晚期。為了不影響會議,他一直隱瞞病情,抱病參會,燃盡了生命中最後一滴蠟燭,用這束微光,照亮了吳健雄在量子科學領域被遺忘的卓越貢獻。這一舉動令人動容,令人唏噓。
動機:史詩級電影《奧本海默》全球熱映
同樣在2023年,史詩級電影《奧本海默》在全球熱映。這部影片的歷史背景與吳健雄的科學貢獻存在著極為重要的關聯。我們希望藉助這部電影的影響力,讓吳健雄在量子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走入大眾視野,喚起世人對這位科學巨匠被遺忘貢獻的關注。同時,我們也希望藉此機會,激發和提升全球華人的自信心。為此,我們撰寫了一篇關於影片的觀後感發給媒體,但沒得回應。
這樣一位足以鼓舞全球華人的傑出女性科學家,讓楊振寧先生在近百歲高齡之際依然銘記她的卓越貢獻;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總幹事一向不參與其他國家和科學家的紀念或表彰活動,但為了吳健雄破例參加我們籌委會。幾任美國物理學會會長,以及眾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以及我們耳熟能詳的華人科學家錢煦、王貽芳、鮑哲南、顏寧、張翔、胡玲、高海燕等不拿分文,甚至有的科學家自費前來出席會議。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的校長們,亦在百忙之中撥冗參會,或錄影片鼎力支援活動。尤其令人動容的是,拉斯·布林克教授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不遺餘力地奔走呼籲,致力於讓吳健雄先生開創性實驗的重大意義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吳健雄先生的卓越成就,以及上述科學家們對她貢獻的高度認可,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如果我們不能讓更多人瞭解並關注她的事蹟,那不僅是對吳健雄先生的辜負,對楊振寧先生的辜負,對拉斯·布林克教授的辜負,更是對歷史的辜負。
為此,馮達旋請來與他曾經合作過、並精通量子物理與量子計算的甘駿暉詳細閱讀了這篇觀後感文章。甘駿暉表示,如果在文章中補充物理學專業描述吳健雄所做出的科學貢獻,這篇文章還是有機會在美國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的。於是,甘駿暉著手開始了英文版文章的撰寫工作。
收穫:文章意外登上封面
2024年年初,我們將完成的英文初稿投遞給了《今日物理》期刊。坦白說,當時我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4月的一天,我們突然收到了《今日物理》編輯部的通知,稿件被初步選中,但尚未最終確定,仍需進一步篩選。直到6月,我們接到最終入選的訊息,這才讓我們懸著的心安穩下來。隨後,我們與編輯部進行了視訊會議,討論修改稿件的細節。9月,我們向編輯詢問出版時間,得到的答覆是大約在11月份左右。
11月5日,我們收到了負責我們稿件的勞拉女士發來的郵件,讓我們驚喜又意外——我們的文章竟然登上了《今日物理》的封面!這一訊息讓我們無比興奮,倍感榮幸。
下圖為勞拉女士給我們三人發的郵件的原件和翻譯件:
於是,我們立刻著手起草了針對英文稿件即將釋出的中文宣傳稿,希望將這一喜訊分享給所有海內外的華人。在12月1日正式公佈前,我將寫好的宣傳稿件傳送給許多中文新聞媒體,但直到11月30日,在沒有收到任何中文媒體回覆的情況下,我立刻聯絡了南京大學談哲敏校長,請他在南京大學的宣傳刊物上刊發;隨後,我又聯絡了太倉僑聯的顧主席,請他協助在太倉的刊物上刊登。至此, 這一訊息開始逐漸被人們關注。
這篇封面文章釋出後,我們深感榮幸地陸續收到研究所、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來信,表達了希望合作翻譯全文並進行轉載的意願。我們希望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推動這個翻譯轉載早日完成。
《今日物理》2024年12月1日期刊封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物理》封面編者按將驗證量子糾纏和宇稱不守恆這兩個偉大的實驗並列,並且首次將量子糾纏放在了首位,這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再次衷心感謝《今日物理》秉持科學精神,將吳健雄先生被埋沒的量子糾纏實驗呈現於世人眼前,並重溫了她對人類進步與文明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特別感謝當時年逾九旬高齡的楊振寧先生,在他光輝璀璨的物理生涯中,為我們指明瞭挖掘吳健雄開創性實驗價值的方向;向已故的拉斯·布林克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相信他在天堂也會感受到這份榮譽與欣慰。同時,我們要感謝所有參與2022年紀念吳健雄誕辰110週年國際學術論壇的組織和個人,沒有你們的支援和關注,就沒有今天這個故事的延續。最後,我們也向所有關注吳健雄先生故事的讀者,表達我們最誠摯的感謝!
強大的自信根植於深厚的科學基礎之上。我們希望能夠為營造富有科學營養的土壤和環境盡一份綿薄之力,讓更多人關注科學、熱愛科學,像吳健雄先生那樣,投身科學事業,為人類的進步與文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望整個過程,我們深刻感受到,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吳健雄的歷史貢獻被湮沒在浩瀚的時光中。
若如果沒有在楊振寧家中的那次會談,就不會有我們這篇文章的起源。若沒有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這一契機,我們也不會想到籌備紀念吳健雄誕辰110週年的國際學術會議。若沒有紀念吳健雄誕辰110週年的國際學術會議的想法,馮達旋就不會去聯絡拉斯·布林克教授。甚至如果這個會議晚開一個月,一切的可能也許都將化為泡影。若沒有拉斯·布林克教授發現這篇文章,權威性地解釋吳健雄這一突破性實驗,我們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吳健雄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重大成就。沒有奧本海默電影的熱映,我們就不會去寫題目為“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曼哈頓工程暨原子彈研製中唯一的中國籍科學家——吳健雄“的文章。這篇文章是成為後來封面文章的母本參照物。若沒有這篇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曼哈頓工程暨原子彈研製中唯一的中國籍科學家——吳健雄”文章的不被關注,我們或許不會考慮撰寫這篇封面文章。若沒有南京大學校長談哲敏和太倉僑聯顧主席的大膽果斷轉發這篇文章,我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推廣。
尾聲:吳健雄孫女對我們的文章發表評論
2025年1月29日下午3點多(美國時間的中國新年大年初一),我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時接到馮達旋的電話,他讓我檢視吳健雄孫女Jada Yuan(注:吳健雄唯一的孫輩)釋出的一些資訊。回到辦公室後,我開啟電腦,看到《今日物理》編輯勞拉女士轉給馮校長的一些截圖圖片,內容是關於Jada Yuan在X平臺上對《今日物理》2024年12月期刊封面以其祖母吳健雄為封面人物的文章發表的評論。
Jada Yuan寫道:“太驚喜了!看到我的祖母吳健雄登上Physics Today封面,完全出乎意料!我父親和我對此毫不知情。文章中將她與愛因斯坦、費米和費曼並列,並稱她為在男性主導的領域中的‘開拓者’。”
Jada Yuan接著又寫道:“文章還詳細介紹了她與研究生於1949年進行的實驗,這是首次進行量子糾纏實驗,被視為量子力學的里程碑式成就,並直接推動了糾纏理論的研究在2022年獲得諾貝爾獎。”
最後,她表示:“看到這篇報道真的很令人激動。感謝甘駿暉、張程寧和馮達旋撰寫這篇文章!”
其實在收到吳健雄孫女的評論之前,我們已經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科學界的專家和學者對這篇文章的極為正面的反饋。
《今日物理》編輯勞拉女士和馮達旋在中國大年初一轉發吳健雄孫女評論的郵件中,也提到了這篇文章發表後的反響。
馮達旋在寫給勞拉女士的郵件中寫到:“我收到了關於我們2024年12月刊登的吳健雄相關文章的極為積極的反饋。顯然,全球科學界依然對她懷有深深的敬意,並對貴刊在她離世28年後仍給予如此高度評價她而感到十分欽佩!”
勞拉回複道: “感謝您的理解。聽到這些積極的反饋讓我感到非常高興。我也收到了許多正面的評價,感謝您為我們送來這篇文章,並讓吳健雄博士獲得應有的關注。您或許已經看到吳健雄的孫女在推特(X平臺)上提到了這篇文章。”
我們非常欣慰這篇文章發表一個多月以來,來自吳健雄的家人和世界各地科學界的正面反應, 讓我們看到吳健雄的科學貢獻, 特別是被埋沒許久的諾貝爾獎級的開拓性實驗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推崇。
2025年5月,將迎來吳健雄先生的113歲冥誕。為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大師,並激勵更多年輕一代追隨吳健雄的科學道路,傳承她的科學精神,我們三位作者決定自購113本雜誌,並簽名贈送給國內113所中學,以此向未來的年輕一代傳遞吳健雄科學大師的的期盼。
2024年12月1日《今日物理》封面文章三位作者 | 來源:《今日物理》期刊
最後讓我們追溯吳健雄的傳奇人生軌跡,再次向這位華人之光致以崇高的敬意!
1912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太倉1929被中央大學錄取(後改名南京大學)1936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歐內斯特·勞倫斯從事研究工作1940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42年至1944年,她先後在史密斯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併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首位女性講師1944年至1980年,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1949年首次測試宏觀糾纏(拉斯·布林克揭示吳健雄在量子糾纏貢獻的表述, 我們將建議美國國家核科學和歷史博物館加上這個歷史貢獻,讓吳健雄生平更加完整)1957年,她提供了弱核力中不守偶性的理論實驗驗證,該理論由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並且他們在同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64年,獲得康斯托克物理學獎1975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首位女性會長1978年,獲得沃爾夫物理學獎1997年2月16日,逝世於紐約(根據美國國家核科學和歷史博物館官方網頁吳健雄生平的中文翻譯)
致謝:感謝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理論物理主任、原達拉斯德州大學副校長馮達旋提供郵件資料和提出寶貴修改意見。感謝南京大學資訊物理系校友朱為勇收集圖片資料。
2024年12月10日寫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2025年1月30日補記
注:《返樸》經作者授權在兩篇已有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編輯而成此文,已經作者審閱。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選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覆四位陣列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