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 宇
2月7日,同志治喪工作委員會發布訃告,“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月6日20時30分在武漢逝世,享年99歲。
院士早期照片。(院士本人生前提供)
1926年3月,黃旭華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一個杏林之家,原名黃紹強,在9個孩子中排行老三。
父母是他的第一任“人生導師”。父母開設藥房救死扶傷,享譽鄉里。他們曾搬離生活安逸的老家揭陽,到窮人最多、病人最多、最苦的海豐田墘鎮免費救治窮苦病人。杏林之家的耳濡目染,黃旭華從小立志繼承父母職業,懸壺濟世。
然而,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即使是家境殷實,黃旭華也曾幾度無學可上——小學畢業後輟學半年多,初中只讀了兩年半,高中倉促畢業,在軍車炸藥箱上坐了整整7天到重慶“尋一張安靜的書桌”。
黃旭華院士受獎照片。(院士本人生前提供)
“學醫只能救人,我要救國。”日寇的肆意橫行擊碎了他的兒時夢想,戰爭的殘酷讓黃旭華意識到,戰火一日不息,就會有更多的人受苦受難。面對中央大學航空系和交通大學船舶系的錄取通知,他毅然選擇後者,從此開始了一生探尋保衛祖國海域、抵抗外侮的人生道路。
1958年,一通電話改變了黃旭華的一生。
“電話裡只說去北京出差,其他什麼也沒說。我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黃旭華說,他從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國家要自己搞核潛艇。其時,蘇聯斷然拒絕我國核潛艇工程幫助請求,赫魯曉夫嘲笑中國“搞核潛艇簡直異想天開”。
牽繫國家安危,毛主席說出了鼓舞一代人奮鬥終身的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2019年1月18日上午,黃旭華院士為中國青年報讀者題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沒學過、甚至從來沒見過核潛艇的模樣,黃旭華和同事們頂著基地葫蘆島的風沙和“文革”時的批鬥,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國之重器探索歷程。
有友人從國外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大家把玩具反覆拆裝,發現模型和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象構思出的圖紙基本一樣。
“我當時就想,核潛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常規技術的基礎上綜合創新出來的,並不神秘。”黃旭華後來這樣回顧。
在“一窮二白”的年代,甚至用一把算盤打出關鍵資料,幾年時間,他與第一代核潛艇其他總師等密切協作,攻克了核潛艇研製的七大關鍵技術——史稱“七朵金花”。
2019年1月18日上午,黃旭華院士接受採訪後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記者、校媒記者合影留念。
中國陸續迎來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艘核動力潛艇交付海軍使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我國核潛艇首次進行極限深潛試驗,黃旭華同志親自上艇坐鎮,隨艇下潛至極限深度,開創了世界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參加極限深潛試驗的先例。
背後的風險無人可知——20世紀60年代,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在深潛試驗時沉沒,艇上100多人全部喪生。“此生屬於核潛艇,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黃旭華如是說。
棄醫從工三十年深潛海底龍宮赫赫無名,以身許國一甲子託舉國之重器從無到有。黃旭華最終也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他兩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成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1958年到1988年,這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水下長征”。因為工作保密,黃旭華整整30年沒有回家,甚至父親、二哥逝世也不能奔喪。離家研製核潛艇時,他剛三十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六十多歲的白髮老人。
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雙全,你是怎麼理解的?
“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在2018年共青團湖北省委五四活動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見證這位201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面對青年一代給出答案時,90後、00後的掌聲經久不息。
走進青少年之中,這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現身說法,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從天而降,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弱則國家弱,青年一代必須清楚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做事要有個方向,要立志做大事。”黃旭華諄諄告誡,“只有把個人的抱負和國家的需要緊緊相連,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看準方向、堅持到底很重要。”在幾年前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黃旭華特別談到關注到的一個現象——不少年輕人不安於自己的工作,總是這山看著那山高,頻頻跳槽。“也許他可以發財,但他事業上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事業上要有大的成就就要看準,你要堅持下去,一個人能夠工作的時間並不多,要堅持做好。”
這個自認為“不聰明也不太笨”的長者用一生為此寫下注腳。
黃旭華在現場。(院士本人生前提供)
從1958年我國研製核潛艇的“09”工程誕生至今,很多人來來走走,而他一經踏足便是60年光陰痴心不改,被譽為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唯一的全程參與者和見證者。
拿破崙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黃旭華還想再加上一句——“只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也不是好士兵”。他寄語今天的青少年一代,“行行出狀元,要做各自崗位上的將軍”。
黃旭華院士所在的研究所裡一直流傳著一段軼事。一次出差,難得有閒暇逛街,看見一種花布料子不錯,他專門買回家準備給夫人做一件衣服。夫人見後又喜又氣,因為這種花布衣服穿了好幾年,長期沉醉在科研中的黃旭華硬是沒印象。
在黃旭華院士身邊工作多年的黃秀梅常常感佩老人家的“認真”。幾年前央視“時代楷模”年終盛典請他做引述人,這位一生堅持“自己的報告永遠自己寫”的老院士把引述詞寫出後默記了好多遍,但電視臺為了風格統一重新改寫,他擔心記不住,“晚上我到他房間的時候,他在用功;早上我去喊他們吃飯的時候,他還在用功(記)。”
當年,這個還叫黃紹強的少年,在中學校園取義“旭日榮華”,改名“黃旭華”,在苦難的中華,懷揣一腔“民族如旭日東昇般崛起”的報國夢想,一路走來。
今天,當這位世紀老人永遠閉上雙眼的那一刻,今日之中國正如他少年時所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武漢2月7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