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克薩斯州與美國聯邦當局的矛盾激化,得州方面向邊境地區調動國民警衛隊的大批M1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與聯邦武裝人員發生對峙,造成了內戰即將爆發的緊張氣氛。
那麼,得克薩斯州的軍事力量到底如何呢?本文介紹的主角就是得克薩斯的唯一主力師——第36步兵師,該師作為“得州子弟兵”在二戰時有相當知名度,不僅參加了卡西諾山血戰,還與著名的“桂河大橋”故事有直接淵源。
得克薩斯到底有多少軍事力量?
整體來看,得克薩斯州的三支主要部隊分別是:得克薩斯陸軍國民警衛隊、得克薩斯空軍國民警衛隊和得克薩斯防衛隊,均宣誓效忠於州政府,而不是直接隸屬美國聯邦當局。其中,陸軍和空軍國民警衛隊與正規軍的裝備和訓練相同,屬於國家主要的預備役力量,可以被總統動員參加區域性戰爭和海外部署。但是,三支部隊均由得州州長指揮,並由州長任命的副官進行直接管理。
得州陸軍國民警衛隊大約擁有19000名官兵,麾下部隊包括第36步兵師、第176戰鬥工兵旅、第136步兵團以及若干訓練、徵兵、醫療等機構,此外還包括第143步兵團第1空降營,該營是美國國民警衛隊唯一的空降營。
得州空軍國民警衛隊的主力為三個航空聯隊,都只轄一個主力中隊,分別是第136空運聯隊(一個C-130運輸機中隊)、第147偵察聯隊(一個MQ-1B無人機中隊)、第149戰鬥機聯隊(一個F-16C/D訓練中隊,另外還管理一個情報訓練中隊、一個資訊戰中隊、一個安全部隊中隊、一個氣象中隊),另外該州還有一個第254戰鬥通訊大隊,也只轄一個主力中隊。
得克薩斯防衛隊與國民警衛隊不同,不屬於美國陸軍和空軍體系,更接近於“州民兵”的概念。得州防衛隊擁有六個民兵團、兩個航空聯隊、一個醫療旅和一個海事團,航空聯隊均為空中支援部隊,醫療旅和海事團也主要擔負救助和支援工作。
從上述資料看,得克薩斯州能夠在邊境行動中調動的主力部隊,就是第36步兵師等部隊以及六個民兵團,其中第36步兵師是該州的核心戰鬥力量。得州這次派遣的大批坦克、裝甲車和“悍馬”軍車,多數可能就屬於第36師。
得州唯一的主力師:第36步兵師
第36步兵師,代號“箭頭”,又稱為“得克薩斯師”,作為得克薩斯州唯一的主力師,擁有六個旅級戰鬥隊的龐大編制,這也是國民警衛隊作為預備役部隊和訓練單位的特點。第36步兵師的六個旅包括了四個步兵旅級戰鬥隊、一個重型旅戰鬥隊以及一個戰鬥航空旅。
這種旅級戰鬥隊,實際上是幾個旅或團下屬營的混編部隊。四個步兵旅戰鬥隊各自下轄兩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特種部隊營、一個騎兵團中隊以及一個支援營。一個重型旅戰鬥隊相當於一個縮編裝甲旅,除了一個步兵營換為裝甲營外,其他營和步兵旅戰鬥隊差不多。第36師的戰鬥航空旅,則下轄五個航空營,分別裝備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和偵察直升機等。
總體來看,得克薩斯州的第36步兵師雖然屬於後方的“架子部隊”,兵力估計不到一萬人,但具有正規步兵師的骨幹架構。一旦得州進行正式動員,憑藉該州境內117個軍械庫儲存的大量坦克等武器裝備,第36師可迅速升級為齊裝滿員的機械化步兵師甚至裝甲師,估計兵力可超過兩萬人,坦克達到200到300輛。
除此之外,第36師也是一個擁有自己歷史的老牌部隊,在二戰期間曾經擁有一定名氣。
血戰卡西亞諾,俘虜倫德施泰特
美國第36步兵師,最初為第15步兵師,在一戰時由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國民警衛隊編成,1917年7月第15師改為第36師。1918年7月,第36步兵師被派往歐洲戰場,並參加了默茲-阿爾貢攻勢。一戰期間,該師一共陣亡466人,作戰受傷2118人,在1919年宣告解散。
1940年11月,面對二戰的戰火,美國在得克薩斯州重新組建了第36步兵師。經過一系列訓練和演習後,該師在1943年4月2日在紐約登船前往北非參戰。當時,該師下轄三個步兵團,分別是第141團、第142團和第143團,屬於典型的“三角形師”,此外還下轄四個105毫米野戰炮兵營。1944年後,該師還加強了兩個坦克營、兩個坦克殲擊營和一個高炮營。
在歐洲戰場,第36步兵師先後投入到了北非、義大利和法國戰場。1944年1月,該師參加了慘烈的卡西諾進攻戰役。盟軍為了打破德軍在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線”,投入了美國、英國、法國、紐西蘭、印度的20多萬兵力,先後對卡西諾山發起了四次大規模攻勢,付出了慘重代價和四個月時間才勉強佔領這個要點。
第36步兵師作為美軍第二軍的一部,參加了盟軍對卡西諾山的第一次攻勢。1月20日傍晚,第36師(欠一個團)作為第二軍前鋒,趁夜色在卡西諾下游8公里處強渡拉皮多河,向古斯塔夫防線的中部發起攻擊,左翼和右翼分別是英國和法國部隊。
但是,美軍的渡河計劃是非常倉促的,不僅沒有及時清理地雷等障礙物,而且拉皮多河正值漲水季節,造成美軍渡河的嚴重困難。結果在夜色中,美軍僅有第143團一個營和第141團兩個連成功渡河,坦克等重型裝備都無法渡河。結果,分散的渡河部隊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遭德軍第15裝甲擲彈兵師的猛烈反擊,損失極為慘重,美軍第143團被趕回對岸。
這時,美國第二軍軍長傑弗裡·凱斯少將向第36師師長弗雷德·沃克少將下了死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重新發動進攻。第36師的兩個團只能在沒有坦克支援情況下,再次發起強攻,再次遭到慘敗。
戰鬥到1月22日夜間,第36師投入進攻的兩個主力團已喪失了戰鬥力,在短短48小時內傷亡失蹤了2100人,一線進攻部隊幾乎全滅。其中第141團渡河的兩個營僅有40人逃了回來。據說,由日本裔美軍組成的第100營,在此戰中臨時隸屬第36師參加了渡河戰鬥,損失非常嚴重,其中一個連187人僅剩下14人。
隨後,第36師第142團配屬美軍第34師,再加上日本裔的第100營,參加了對卡西諾山修道院的進攻,同樣遭到慘重損失。美軍在卡西諾山傷亡了2200人,導致第34師也失去了進攻能力。最終,美軍第二軍完全撤出了卡西諾戰役的一線,戰位由英國第八集團軍的紐西蘭軍團取代。
儘管在卡西諾的戰績不佳,美軍第36師在短暫休整後,又於5月22日參加了安齊奧戰役,並突破了德軍防線,於6月5日進入羅馬。1944年8月15日,第36師作為美軍第6tji安軍一部,參加了法國南部的兩棲登陸。隨後,第36師先後轉戰法國和德國。
在進攻德國的最後階段,第36步兵師還俘虜了一條“大魚”。1945年5月1日,該師在奧地利的基茨比厄爾,抓到了德國陸軍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在戰史上終於留下了光彩的一筆。
1945年12月15日,第36步兵師返回美國本土後,重新歸還給得克薩斯州國民警衛隊。1947年2月,第36步兵師改組為第49裝甲師,在21世紀初曾是美國唯一功能齊全的預備役裝甲師。在2004年,第49裝甲師又重新改組為第36步兵師。
“失落的營”和桂河大橋
作為第36步兵師的歷史,還有一個額外的插曲——“失落的營”,這與著名的“桂河大橋”有關。
第36步兵師於1940年11月在得克薩斯重建時,最初編有三個野戰炮兵團,後來按照新體制改組為四個炮兵營。原來的第131野戰炮兵團第二營,作為編余部隊於1941年11月被派往了東南亞,作為駐菲律賓美軍的增援部隊。1941年12月11日,該營和其他美軍部隊抵達布里斯班,成為最早登陸澳大利亞的美軍。
隨後,第131野戰炮兵團第二營在1942年1月11日又被部署到荷屬印尼的爪窪島,駐紮在辛戈薩里機場附近,以掩護該地的美國陸軍第19轟炸機大隊的B-17、B-24轟炸機。
2月14日,日軍登陸爪哇島,該營配合荷蘭和澳大利亞部隊進行了抵抗。但是這個美軍炮兵營的武器貧弱,只有四門三英寸炮和一門五英寸炮,以及從轟炸機拆下的12.7毫米機槍。3月11日,爪哇島的荷蘭當局向日軍投降,美軍炮兵營的558人除了戰死者之外,有534人成為了日軍俘虜。
由於美國政府在荷蘭當局投降後,沒有關於該營命運的資訊,因此這個炮兵營在美軍戰史上被稱為“失落的營”。日本在爪哇島俘虜了902名美國軍人,除了第131野戰炮兵團第二營外,其餘軍人都來自被擊沉的“休斯敦”號巡洋艦。
在被俘的902名美軍中,有668人被送往緬甸和泰國,在緬甸-暹羅“死亡鐵路”上充當勞工,著名的桂河大橋就是這條鐵路上最重要的樞紐。為了修建這條穿越原始森林的鐵路,日軍奴役了30萬亞洲勞工和6萬名盟軍俘虜,勞工死亡超過了10萬人,其中盟軍俘虜死亡一萬兩千餘人。
在死亡的盟軍俘虜中,包括了美軍133人,其中63人來自第131野戰炮兵團,67人來自“休斯敦”號巡洋艦。(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