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限律”是由經濟學家何新在90年代提出的理論。
在何新的經濟論文集中,他曾經這樣論述市場有限性規律,說:“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本身是決定生產單位的生存機會和利潤的命根子。市場規模決定利潤水平。在市場經濟中,任何一種產業及商品,它面對的市場規模愈大,則獲利機會愈大,利潤也愈高。而面對的市場規模愈小,則利潤愈低。利潤與市場成正比。”
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空間決定生產企業的生存機會,市場規模決定利潤水平。
何新指出,市場不僅是交易場所,而且是決定經濟狀態的最重要、最稀缺的經濟資源。市場不可能無限存在,特定市場空間是有限的。
他認為市場經濟的全部歷史反覆證明市場有限律的正確性,甚至可以說這個規律在根本上支配著近代史上每一重大事件的發生和發展。
實際上,當前發生的國際貿易戰,目的和手段也都圍繞著市場空間的競爭。
實際應用案例:
1,二戰:在於各國工業高速發展,導致世界市場容量嚴重不足,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第二代工業國為了同英美為代表的第一代工業國爭奪市場,不惜傾全部力量發動戰爭。
2、冷戰:實際上是以美國為首的佔有全球市場的老資本主義國家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新興國家(第三代工業國)進行圍堵。
冷戰的結果,是美國不戰而勝。美國不但取得了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而且奪取控制了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甚至佔據了壟斷地位而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冷戰後失敗的原蘇東國家淪為前工業對手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市場傾銷物件。
因此說穿了,所謂冷戰,就是兩個超級大國為爭奪有限的世界市場而各自糾集一些國家展開的新型經濟戰爭(在這種意義上,何新稱冷戰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何新曾經用如下一個實際例子來說明市場份額如何決定利潤關係:
舉一例項,比如一個捲菸廠。假如存在一個非常巨大的吸菸者市場,而該廠又能在市場中取得壟斷銷售地位的話,那麼它即使管理差,技術工藝質量差,也不會發愁銷售,並且也能取得高額利潤。
但是假定,由於看到辦菸廠能獲得很高的利潤,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對香菸產業投資,其結果必然是新菸廠將越辦越多,香菸生產力將大大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假定原來的市場對香菸的需求(消費量)規模仍是不變的、穩定的,那麼消費煙的速度,即不能與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同步增長。那麼,隨著新菸廠的日益增多,各企業銷售香菸的難度,則將不斷擴大。同時香菸的庫存,也會不斷增加。由此就會逐漸發生銷售困難——即導致產成品庫存大量積壓的問題。
而銷售日益困難的結果,將導致廠家投入生產的資金難以回收,資金週轉勢必發生困難。在這時,所謂三角債、還債難的問題,就必然會發生。(實際上,所謂“三角債”,就是由於產成品銷售困難,致使廠家缺少還債的流動資金而造成的。)
因此,這種困難與所有制無關,也不單是管理失效的問題,不是企業機制的問題,而是在市場逐漸趨向飽和後,同業的廠家必然銷售愈來愈困難,導致資金迴圈困難,最終造成經濟危機。
在一個市場經濟體系中,一系列重要廠家的普遍資金困難,必然會觸發影響全域性的金融信用危機,引發全面的經濟危機。
這是何新討論過的一個小例子。它表明:市場的容納空間,乃是決定企業生產利潤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市場規模決定利潤的經濟規律。
因此何新闡述瞭如下一個重要的論斷:
“市場經濟的全部歷史告訴人們:無論在國內或在國際間,市場總是有限的。”
何新就此繼續強調指出:
“因此,在一切經濟競爭中,最根本的競爭是市場機會的競爭,從歷史看,這種競爭從來不是公平、平等的,而是相當殘酷的。無論在國際市場競爭和國內市場的競爭中,常常充滿陰謀和詭詐,在國際競爭中,手段有時是十分骯髒的……
從17世紀重商主義以來的全部世界史,就是體現主要工業國家之間,以一切手段進行世界市場爭奪的歷史。”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重大而深刻的歷史性判斷。
(轉自網路,如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