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臥薪嚐膽這個典故激勵後人振奮精神,發憤圖強,不懈進取。它來自春秋時代越王勾踐失敗後立志復仇,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本文專門聊聊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一)吳越兩國勝敗逆轉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古代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總計295年。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的事時有發生。相鄰的兩個諸侯國吳國和越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
公元前496年,自以為兵強馬壯,勝券在握的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殊不知被越國打得大敗。吳王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之前的闔閭囑咐兒子夫差,一定要替他報仇。
夫差牢記父親的臨終遺言,抓緊練兵和備戰,兩年之後,就親率大軍玫打越國。越國君臣緊急商議。大臣范蠡勸告越王勾踐,吳軍來勢洶洶,我軍避其鋒芒,守住城池,以逸待勞為上策。勾踐表示不能在吳國面前示弱,決定出兵正面迎敵。
兩軍在太湖一帶展開了大戰,結果越軍大敗,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退到會稽,不料又遭到吳軍的合圍。山窮水盡之時,勾踐只好聽從范蠡的建議,派大臣文種到吳國議和。
(二)夫差犯下致命錯誤
如果夫差立馬拒絕,來個猛追窮寇,越國就會在春秋諸國中除名,不會發生以後的故事了,殊不知自視清高孤傲的夫差想都沒想,就表示可以考慮越國議和的請求。是個頗有頭腦之人,一個勁地堅決反對,使得夫差猶豫不決。
這如何是好啊?越國君臣打聽到夫差的寵臣伯嚭是個貪財貪色的小人,於是經過緊急安排,由文種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奇珠寶去見伯嚭。得到不少賄賂的伯嚭十分高興,帶著文種去見夫差。文種獻上西施和珍奇珍寶後,把夫差大大地吹捧一番,還說勾踐願意永遠做伺候你的臣子。伯嚭在一旁幫文種敲邊鼓。明白人伍子胥則堅決表示反對。自視清高的勾踐如此下矮樁,向自己稱臣,令夫差高興萬分,虛榮心得到了頂格的滿足,加之本來他就認為越國已被打得脫了形,翻不起浪了,於是毫不猶豫答應了越國的投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沒有退路的勾踐只好帶著夫人到吳國去了,把一應政務交給文種處理。
真是龍困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受犬欺。勾踐在吳國受到了百般凌辱,還被迫當馬伕,每當夫差外出,他就負責牽馬。同去的范蠡也跟著做奴僕的活兒。其間,勾踐為了表示自己是真心的歸順,有次夫差生病了,久久不能痊癒,勾踐去親自嘗他的大便,找出病因。這樣過了三年,夫差從心裡認定勾踐已經真心歸順他了,於是放勾踐君臣回國。
(三)臥薪嚐膽逆轉時局
勾踐回國後,發憤圖強,立志復仇。他擔心自己貪圖安逸的生活,於是就睡在稻草堆上,房樑上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時嘗一嘗,還自己問自己,你忘了三年的恥辱嗎?他重用文種等賢臣,自己還親自到田間與農人們一起幹活,與民同樂。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的軍民,讓大家看到了國家的希望。經過十年的努力,越國民富國盛兵強了。
而夫差呢,除了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沉湎於西施的美色外,還十分狂妄自大,不顧民生疾苦,經常帶兵出去與其他國家打仗。他不竟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竟相信伯嚭的讒言,殺害了忠誠的伍子胥。
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帶兵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之位時,勾踐趁吳國內部空虛,突然發兵襲擊吳國,一舉打敗吳軍,並殺了太子友。夫差接報大驚,急忙帶兵回國,並向勾踐求和。勾踐分析了當前的形勢,估計一時不可能消滅吳國,於是同意了吳國求和的請求。
夫差沒有總結這次打敗的教訓,依然我行我素。公元前473年,離吳國上次戰敗十年之後,勾踐再次帶兵攻打吳國,把吳軍打得大敗。吳差趕緊求和,這次勾踐立馬加以拒絕。夫差見求和不成,想起伍子胥的忠告,真是物非人亦非了喲,羞愧難當的夫差拔劍自殺了。
文末述評:在貧困失意之時保持一顆尋常心不算一件難事。夫差經過兩年的養精蓄銳打敗了越國,一雪父親當年之恥,肯定值得誇獎。但他在成功面前,卻得意忘形,不聽忠臣勸告,竟然放虎歸山,這是大錯之一。
越國暗中練兵十年之久,夫差難道沒有一點察覺嗎?應該說是有的,只不過是夫差太自信了,越國成不了氣候的看法在腦瓜里根深蒂固。這不是一國之君的思維和行事方式。這是大錯之二。
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鬥是常事,無需我們去評價是非。如果在過去的十年之中,夫差瞅準一個時機出兵打擊在積蓄力量的越國,就能把其團滅,後來的悲劇就不會出現。再如果在和晉國爭霸時,留下一部分精兵,作好應變準備,勾踐的突襲計劃就不能實現。這是大錯之三。
夫差犯了三個大錯,可以歸納為犯了一個特錯。那就是求和一次後仍然我行我素。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要命的是,就如夫差那樣,犯了錯誤不思悔改,見了棺材才掉淚。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