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熟悉的三國時代同樣是如此,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自然不用說,佔地、人口最多,人才最多。除了魏國之外,吳、蜀兩國相比較,吳國的人才更加鼎盛,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而蜀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凋零之後,沒有人能夠扛起重任,這恐怕也是蜀國最先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文豪蘇軾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周瑜雄姿英發的神采更加流傳千古。周瑜少與孫策交好,隨孫策平定江東,為吳國草創基業。赤壁之戰,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魯肅,一個名聲不顯的低調戰略大師。早在公元200年,魯肅初見孫權之時,就為孫權制定了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赤壁之戰魯肅也是功不可沒,魯肅和諸葛亮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赤壁戰後,魯肅竭力維持吳蜀聯盟共抗曹操,周瑜死後,魯肅接替周瑜成為吳國的中流砥柱。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呂蒙本是赳赳武夫,在孫權的督促下開始讀書,魯肅一開始並沒有看得起呂蒙,所以才會有此感嘆。呂蒙是東吳攻滅關羽的最早倡議者。呂蒙針對於關羽所督的荊州,215年奪取三郡,219年再奪三郡,最終使得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宿願。雖然我非常心疼關羽,但是不得不承認呂蒙的厲害。
整部《三國志》,獨立列傳的臣子只有兩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陸遜。陸遜前後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襲取荊州、夷陵敗劉備、石亭敗曹休。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陸遜對於吳國的重要性和所做出的貢獻,完全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陸遜之子陸抗,被稱為東吳最後的名將,整個三國後期,值得稱道就是陸抗和羊祜的對峙和惺惺相惜。孫權死後,吳國的幾任君主大都無所作為、昏庸殘暴,不誇張地說,陸抗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在延續吳國的存在。
那麼吳國人才鼎盛的奧秘何在呢?
一、地理優勢。江東子弟多才俊,雖然不能和北方中原相比,但是江東的開發也是比較早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就是典型的代表,蜀國失了荊州之後,只有益州一地。益州相較於江東、荊州實在太過於閉塞,所以蜀國後繼乏力。
二、內部團結。縱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都是因循相繼的,周瑜臨死竭力推薦呂蒙接替自己“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魯肅臨死推薦呂蒙;呂蒙臨死推薦陸遜“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反觀蜀國,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派系之爭,人才本就匱乏,還相互爭鬥。
三、孫權有識人之明。孫權當然有很多缺點,比如猜忌、多疑、“孫十萬”等等,但是孫權識人用人,足可和曹操、劉備相提並論。周瑜、魯肅自不必多說,呂蒙基本上是孫權自己培養出來的,孫權和陸遜也有很長的蜜月期。雖然晚年孫權逼死陸遜,但是仍然重用他的兒子陸抗,這都令人佩服。
寫到這裡,突然有一種心疼諸葛丞相的感覺,總有人批評諸葛亮大權獨攬、任人唯親之類的。相比於吳國人才鼎盛、前仆後繼的局面,蜀漢只有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撐,這難道應該更加令人欽佩嗎?
參考:《三國志》、呂思勉《三國史話》